|
||||
■ 本报记者 王会贤 见 到陈宏乐是在2012年底的第二届困境儿童关注日活动上,他在论坛的发言中,介绍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的网络工作模式:针对存在不同困难的儿童,6个服务网络中联合了全国相关领域的100多家民间机构,构成几个互相扶持、学习,解决共同问题的网络机构。这种利用网络机构执行项目的模式在国内还并不多见。 创造多功能发展平台 海洋天堂计划目前正在进行2012年的项目评估和审计,随着项目的影响力扩大,每年都有新的机构申请加入,所以项目规定每年度申请一次,让参与机构有一个良性竞争,没有达标的要退出,新的也可以加入。 以脑瘫儿童服务网络为例,陈宏乐告诉记者,壹基金为其中的23家机构提供患儿康复训练的资助,也组织和鼓励孩子与外界社会互动,帮助孩子融入社会的同时,呼吁公众的关注,让他们看到这些孩子身上的正能量,项目执行时,根据机构需要,壹基金也可以牵线专业社工参与到服务中来。另外,网络机构也是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学习平台,23家机构共同执行项目、相互协作、以强带弱、以老带新,壹基金则提供财务培训、传播培训等能力建设支持,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推动行业标准、规范的建立,带动更多资源,并进行相关政策的倡导。 陈宏乐说,网络机构并不是新事物,国外有很多这样的学习型网络,关注同一个社会问题的机构联合在一起,他们有相同的需求、困难和挑战,可以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让信息、知识流动,快速提升这些机构的综合运作能力。国内有的领域已经存在网络雏形,但更多地是单纯学习的功能,大家一起开个研讨会、分享会之类的。壹基金在最早研发项目的时候,我们认为可以与这种网络做一个嫁接,并建立起清晰的治理结构,由所有机构选举出管理委员会来制定统一制度和规范。我们也可以孵化一些新的网络,比如目前的关注自闭症的西部区域性网络。 网络的资源带动 在《公益时报》对北京7·21大水救援的报道中,曾介绍过壹基金救援联盟的工作,见证了它的协作和高效,这是网络机构模式的另一个应用。壹基金在联合救灾领域有两个网络,一个是救援联盟,主要针对重大灾害;另外还有一个民间联合救灾网络,主要动员民间组织共同行动,参与日常援助和大灾后期救助等,这个更有持续性。陈宏乐说,目前民间专门致力于救灾的机构并不太多,很多机构本身是做农村开发等工作的,我们在救灾的同时也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进行专岗培训等,推进网络机构的规范化治理,从而保证救灾救助行动的质量和效率。 壹基金在支持救援网络的同时,也希望它具有自身造血功能,能够动员当地资源,参与到救灾活动中。“在今年凝冻地区发放温暖包的项目中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各地伙伴都有很多资源动员,跨界合作,筹集到不少物资。”陈宏乐说,“基金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我们能创造一个大的平台,把平台搭建好,就向‘人人公益’的使命迈进了一大步。海洋天堂计划中也鼓励大家这样做。”壹基金鼓励救援联盟进行募款,希望充分依托壹基金的公募权,让合作伙伴也动员周边的资源。当然,筹集款项需要由基金会统一管理,也必须在壹基金战略框架下,通过项目的形式来使用。 壹基金目前着重做的儿童关怀、灾害救助、公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项目都不算多。用陈宏乐的说法就是“我们尽可能地压缩项目,做精细化,而不是撒胡椒面,每个领域都做。”他举例说,海洋天堂关注的脑瘫、自闭症、罕见病三类孩子,数量已经很庞大。如果只是泛泛地给一些资助,当然可以做得更多,但关注一个人群应该更深入关心他们面临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一些综合干预手法,还要提升服务机构的能力,还包括政策促进。“2013年项目规划也不会再拓展新的项目,而是循着原来的项目,将其更精细化。” 公益是个专业活儿 在来到壹基金之前,陈宏乐在国际NGO“国际计划”工作了十余年,担任过项目官员、项目顾问等不同职位,对儿童教育、卫生等领域都有涉及。这段工作经历,让他比较系统地熟悉了现代的公益理念,用发展的理念做公益,而不是纯慈善的模式。“尤其是做项目时,专业术语称为权利框架,通俗一点就是说以受益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而壹基金的“尽我所能,人人公益”的理念和愿景,以及一个平台三个领域,都与他以前的工作经历有所重合。他也认为,换一个位置,从国际机构把系统的理念、经验与国内机构做一个对接,对自己来说,可能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国际机构有的已有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他们已经走过了从开始到成熟,从一般的捐助到真正公益行动的过程。陈宏乐觉得,如果年轻人能在国际机构的平台上进行系统的训练,可能对职业发展来说更好。“现在有激情的年轻人很多,但做公益是个专业活儿。”公益本身就是一个行业,跟商业机构没有太大区别,目前缺乏的,一类是专业管理型人才,比如管理、财务、人事等;另外根据服务领域的不同,需要专业性人才,比如做环保、救灾,相关的专业人才必不可少。 壹基金在公益人才培养上也在利用网络模式做一些推动和倡导,也通过“壹基金透明典范”支持公益机构进行公开透明,并着重培养公益机构的传播能力和新媒体的使用。海洋天堂计划中一家组织负责人曾说,跟壹基金的合作中,在传播方式和与媒体沟通方面学到了不少东西,以前只顾埋头做事情。 从国际机构回到国内的公益环境,不适应肯定是有的,陈宏乐说自己需要找一个平衡点。“一味理想化地按原来的理念来运行项目的话是行不通的。国际组织的项目更多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设计的一套综合解决方案。国内机构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公众是否支持,对公众的影响教育也给国内公益机构带来很大压力。” 尤其在近两年,公众对公益机构公信力、透明度的严重质疑。大家把目光聚焦在公益行业的一条最基本的底线上,其实公开透明是一定要做好的最低标准。在成熟的行业环境中,公益机构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在拼专业性。陈宏乐认为,一味地质疑公开透明度,而忽视了公益机构真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个导向也不是很好,公信力和专业性都需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