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公益新力量
   第03版:公益新力量
   第04版:公益新力量
   第05版:公益新力量
   第06版:公益新力量
   第07版:
   第08版:公益新力量
   第09版:公益新力量
   第10版:公益新力量
   第11版:公益新力量
   第12版:公益新力量
   第13版:公益新力量
   第14版:公益新力量
   第15版:公益新力量
   第16版:寄语2013
了解越多,觉得希望越大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公益新力量

第03版
公益新力量

第04版
公益新力量

第05版
公益新力量

第06版
公益新力量

第07版

第08版
公益新力量

第09版
公益新力量

第10版
公益新力量

第11版
公益新力量

第12版
公益新力量

第13版
公益新力量

第14版
公益新力量

第15版
公益新力量

第16版
寄语2013

新闻内容
2013年02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筹资联络部副部长高瑞立
了解越多,觉得希望越大

    ■ 本报记者 张雪弢

    2007年2月4日,立春,中央电视台发起了全国性大型电视直播公益活动——春暖2007。彼时,高瑞立的工作单位还在中央电视台,而这档让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公益节目的总撰稿人正是他。

    在这档公益性质的电视节目中,涉及了很多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妇基会的母亲水窖、儿基会的春蕾计划、红基会的天使计划、青基会的希望工程都在其中。在做这档节目的过程中,高瑞立给自己充分补课,他看了很多书,《财富的归宿》、《中国慈善简史》、《漫谈公益》等等,这让他对公益开始有了了解。

    “通过春暖2007,我对节目过程中接触的不少基金会有了不错的印象,包括红基会。那次合作过程与红基会沟通较多,红十字天使计划还通过我们节目设立了子基金,用于援助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我们还联合出了本书叫做《有爱就有奇迹》。”提起当年做节目的很多细节,高瑞立仍旧记忆犹新。

    2009年,高瑞立加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来这里一是因为通过做那一系列节目得到了教育,另外也是感觉发展空间很大,因为看到美国100多年前就开始有基金会,很多公益组织也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这一行业真的很有发展空间。”对于这次跳槽的原因,高瑞立直言不讳。

    身在其位言其职

    高瑞立现在负责的工作是筹资和外联。作为红基会筹资联络部副部长,高瑞立很愿意跟人聊他对筹资的看法。他认为现在的筹资方式在向多样化、向好的方向转变。

    “以往很多年我们往往是通过灾难筹资,有了大灾大难才去捐赠,没有灾难的时候没人劝募,也没有人想到捐赠。”高瑞立说。这样的筹资对公益组织来讲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办法对筹到的钱进行规划。

    高瑞立说,经历这些年的发展,现在筹资已经常态化,并形成了项目体系,每个项目都需经过调研实践和需求评估。“比如红十字天使计划,不但救助白血病、先心病患者,还为盲人进行就业培训等等。通过这样的项目、常态化的筹资,我们告诉企业和公众,我们是在救助这样的一些人。”

    对于公众捐款意识的改变,高瑞立的感触也很深,他说:“以往大家认为只有富人才能捐赠帮助别人,这实际上是误区。这些年公众的观念已经纠正了过来,做公益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钱多多捐,钱少少捐。”高瑞立接待过不少个人捐赠者,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北京大妈,特意从丰台区跑到东城区红基会的办公地点,说自己每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用不完,愿意每月捐赠100块钱。“大妈说,我每个月都跑过来捐太麻烦,能不能把我的存折和你们的账户挂起来,每月定期从我这划100块钱。”高瑞立说,“这就是公众捐赠的意识提高。”

    向往数据库筹资

    高瑞立说,在发达国家,每年的社会捐赠大概80%来自社会公众,只有20%是来自企业和机构。他认为,国外公众捐赠能占这么高比例,一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好些,福利社会保障措施相对完善,没有后顾之忧。其次就是公益组织通过各种高效的渠道和筹资方式来吸引公众捐款,比如说数据库筹资。

    2009年10月,高瑞立参加了在荷兰举行的第29届国际筹款大会。那次大会上,他和欧美一些国家的公益慈善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它们的数据库筹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你捐赠的时候我就把你的数据采集进来,包括性别、住址、捐赠习惯等,用以积累数据库;你捐赠后我会主动告诉你,你的钱用在了哪里。这是公益组织及时有效对捐赠行为的回应和反馈,既有利于建立信任,同时也是一种公开和透明的方式。”谈起数据库筹资,高瑞立滔滔不绝,“经过初次捐赠行为,建立了信任关系之后,可能就会觉得这是个值得信任的公益组织,做的事情跟我的意愿是一致的,甚至超乎理想做得更好。这种关系建立后,越积累越多,良性发展,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在捐赠越来越多形成规模后,就可以对捐赠预知并进行规划,有计划地开展公益项目。“数据库筹资实际上还是一种人际传播,这比在电视上做100条广告都要强得多,对组织的公信力、美誉度和品牌塑造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瑞立认为。

    那么为什么国内没有看到这样的筹资方式呢?高瑞立讲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项目,不是随随便便发邮件就能得到回复并达到预期效果的,这其中有很多技术性操作。比如我们了解的一个国外公益组织,它对捐赠方的回应非常具有个性化,通过长期数据积累以及双方建立的这种信任关系,它能够了解到捐赠方的年龄、职业、爱人的年龄、孩子的年龄、结婚纪念日、生日等等,在节日时给你发贺卡。当然这么做不只是为了捐款,这是在双方间建立美好互相信任的关系,有这样美好的情感存在才能同心协力做更好的事情,让大家都感到幸福。”

    回想起刚来到红基会,高瑞立说,那时只是从宏观上觉得公益发展的空间很大,在做了这么久之后,他比原来了解的要深入多了,但依然感觉发展空间很大。“对公益了解越多,就觉得希望越大。公益组织越来越多,做得越来越好是中国公益的发展趋势。”高瑞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