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月18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对我国“十二五”期间扶贫工作作出规划。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表示,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全国大规模扶贫开发,目标就是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温饱问题。我国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持续攀升,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002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79亿元。 就在此之前几天,1月10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举办“2012捐赠人大会”,2012年扶贫基金会最大的一笔“收入”是国家开发银行的10亿元贷款。这10亿元将用于小额信贷扶贫,成为国内小额信贷领域迄今最大额度的银行合作项目。该基金会2012年度使186.76万贫困人口受惠。 小额信贷被视为扶贫的一个重要方式。孟加拉经济学家尤努斯博士因创立格莱珉银行(也被称为“穷人银行”)帮助数百万人摆脱贫困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近年来,小额信贷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并进入公益领域,亦出现多种创新尝试。其中有“类尤努斯式”的“山西富平小额信贷”模式,有“宜农贷”这样由企业推行的“P2P”(个人对个人)的“类公益”项目,也有由基金会推出的小额信贷类的公益项目。小额信贷因其自身的金融属性而受到金融类法规的管制。在我国,除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不得吸储,这使小额信贷的大规模发展受限。 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300元计算,到2011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依然有1.22亿人,小额信贷扶贫发展空间巨大。银行的资金注入能否开启小额信贷大规模发展之路?在我国,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发展如何?金融领域的公益创新尝试将走向何方?而未来,我国能否诞生格莱珉这样的“穷人银行”? 选题策划:刘丽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