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记者 艾已晴 濮存昕马上60岁了,然而在他脸上却看不到太多岁月的痕迹。这个从《英雄无悔》、《光荣之旅》、《与往事干杯》、《闯关东》等大众熟稔亲切的影视作品中走出来的人民艺术家,身上带着难以磨灭的厚重但非沉稳的气质。敢作敢为、直抒胸臆的他更将这种特质发挥到了他的公益事业上。“千万别把做公益神化,这些都是应该的,是自自然然的。”濮存昕告诉记者。 正是基于这样的自然,濮存昕从来没把“公益”当做“外事儿”,相反更找到了演戏和做公益两者之间的共性。 “其实,做公益也是一门艺术,它和艺术的本质都源自对这个世间的爱。因为有对世人对社会深情而自然生发的爱,所以才会有好创作,才会愿意打心眼儿里帮助别人,自己还感觉乐呵。它们都是生命赐予给我的事业,我特别珍惜它们。”濮存昕说。 “动之有道”的公益观 濮存昕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苏民在离休前是北京人艺著名的话剧导演和演员。濮存昕的很多思想都来自他的父亲,“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观念很早就植根在了濮存昕的脑海。 1970年,濮存昕跟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怀着改造世界和锻炼自己的理想,响应国家的号召,自愿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 “当年的梦想是扎根边疆,但又期待返城实现文艺理想。”有人曾经质疑濮存昕,信誓旦旦的志愿怎么随时间更迭就变化了?那段日子,濮存昕在别人的质疑声中思考,看着文工团等机会在眼前一一溜走,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他在难受之余,很快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残酷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人不能抵抗命运,那就不如接受命运的安排,有时候转化一种思维反而会成就一种进步。”于是濮存昕不再摇摆,回到北京圆梦艺术。他于1977年正式返回北京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话剧团任演员。1986年,濮存昕进入中国最著名的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担任话剧演员并涉足影视圈,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话剧及影视演员。 作为改革开放后头几批火起来的明星,濮存昕的事业越来越兴隆,他总说自己是这个社会的受益者。目睹了几十年的社会巨变,濮存昕始终在寻找报答社会的方式。 “回报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在这么多的选择当中,我的心态是开放的,却会抱着考究、随缘的方式。”濮存昕说,“卫生部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做‘防艾大使’,我一想既然找到了我,说明社会需要我,说明这些饱受困扰和歧视的艾滋病患者需要我,说明我跟这个公益项目有缘分。我这人有个习惯,思考过后,如果觉得行,就一定会去实干,公益的事儿真来了,咱不能带头往后退。” 于是,濮存昕2000年1月1日从卫生部副部长手里接过“预防艾滋病宣传员”的聘书,这一晃已经十几年光景。在此期间,有非常多的公益组织找到过濮存昕,希望他参与推广他们的项目。但有很多都被濮存昕“不留情面”地拒绝了。 “我想我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做公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卫生部关于防艾这个主题我觉得是适合这个时代、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项目,我接了就要做好它。我每年都要参与卫生部组织的公益活动,不是说今年担任完了明年就没事儿了,如果我中途接了很多个公益项目,结果一件也没做好,我就会很自责。我始终觉得,不将公益事业跟到底,其实就是对公益事业的伤害。所以,做公益不能忙着开辟疆土,要做就要把每一件善事做到实处,做到位。”濮存昕说道。 时代的脚步从不会停下,紧随时代步伐的公益模式才会让更多的人受益。原来,以变化多元的心让公益“动”起来,是一种智慧,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都必须遵循“道”。这种“道”即是良知的判断和坚持做好做完整的公益实践原则。 善念需涅槃般的再创造 一个世纪以来,话剧艺术家与人民共患难,与时代共命运,在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鼓舞革命热情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战斗作用。话剧从某种本质与功效上都与慈善公益密不可分。 “慈善公益跟话剧一样,都要讲求交流。”如今已成为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的濮存昕对于话剧有着讲不完的智慧心得和表达不完的情怀。 “无论什么时候,话剧演员都要和观众有交流,高高在上,有优越感,只顾炫技的演员不是好演员。”濮存昕对记者说。同样,将演话剧的道理放在践行公益的理念上,也能推敲出不少哲理。“我不喜欢做作的公益模式,不喜欢只有助人者声音却没有受助人反馈的公益形式。” 濮存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的心灵哲学让他颇受启迪。“我要把我的愿望和心意让你感觉到,通过我的表演让你理解我的意思。你和我一起创作,让我涅槃在你的精神世界当中。表演是一个很完整的过程,并非单纯由演员的演绎构成,观众的承认、吸收和理解才最后实现了整部戏剧的完成。”濮存昕说,“道理是相同的,一种公益行为,没有了受助人的回馈,这件好事就算没完成,而且不仅需要受助人嘴上的回馈,他们心理上的认可更重要。” 濮存昕还经常跟他同龄的朋友沟通交流,很多人都非常羡慕他,但是濮存昕明白,能有今天的成就,绝非他一人之力可以获得,一路走来,贵人很多。临近花甲之年的濮存昕犹记得别人对他的帮助和指导。 “需要传递这样的温情,别人帮助了你你记得人家的好之后,还要把这份感动继续以助人的方式扩散出去。只有这样,公益精神才会不随世间形态流转而消逝,从而得到涅槃。”濮存昕这样说。 慈善公益亦有“格” 濮存昕非常喜欢欧阳中石的书法,而他更加认同欧阳先生对书法的“格”的重视。人活着,必须凭仗“人格”。公益与慈善是一个人人格的集中体现。 其实,做公益也需要有“格”。而濮存昕的公益之格不仅体现在对于公益项目的选择,也在于对广告的选择。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代言,把信得过的企业介绍给大家,是履行公益责任的表现。 “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再到售后服务,无处不体现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而明星代言则最需要让老百姓放心,让企业和消费者都放心。”濮存昕说。 这样的公益之“格”不仅让濮存昕一直保持一种健康的形象,更为他赢来了更多的广告邀约。“把赚到的钱再用到公益事业中,这多好!”濮存昕笑着说。这几年,濮存昕将广告收入源源不断送入“濮存昕”公益基金,良好的公益之“格”,带来公益合作,又提升了公益基金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 与此同时,美国留学归来的女儿濮方也继承了濮存昕的“格”,不仅热衷具体的公益事件,和父亲共同策划公益项目,更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当上了老板,自己开始设计长远的公益战略。 “其实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我这代人做公益的途径可能比我爸爸那代人多。现在做公益特别方便,鼠标一点击,爱心就送到了。不过我还是希望年轻朋友和我一样,去帮扶现场看一看,那种体会是非常让人震撼的。”濮方说。 “你都想象不到,有个叫布尼玛的孩子在出生40天左右的时候鼻子被老鼠咬掉,造成毁容。因家中无钱治疗,8年来一直戴着口罩生活。我见到这个孩子第一眼的时候,就决定要帮他,那种打心眼儿里生出来的真诚意念让我永远也忘不了。”濮方说。 现在布尼玛已经接受了面部的整形手术,整个人的状态越来越好。这个幸运的玉树小朋友在濮氏父女的帮助下,再也不用戴口罩度日了。 濮存昕对于女儿的公益行动十分赞赏,他也给予了青年人殷殷的希望:“行善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必过分夸大它。现在的年青人要接受时代给予他们的做公益的机会,不要觉得这是任务是负担,学会举重若轻,自然而然。” 如今的濮存昕已通过对公益的实践收获了更多的人生意义,并且这种意义在不断延续叠加之中。对于公益事业,濮存昕盛名之下喜随缘分,写意人生之余更蕴藏脚踏实地。或许,我们能从他这样的姿态中更好地解读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解读今天的中国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