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张木兰 在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量约700多亿元,与2011年同比减少100多亿元,降幅超过一成多。作为以社会捐赠资产成立并运转的非营利性法人,基金会毫无疑问受到影响。 其中,受到重创的大多为企业背景的基金会。它们或开始考虑转型,或修改募款计划。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在年初设定“除会员固定捐赠外,两年内基金会筹款5000万”的目标,而2012年度只完成了一小部分;一直以“独立”为口号的万通公益基金会在年度捐赠收入450万的背景下将向企业靠拢,试图把人员工资转嫁到企业支出中;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上半年只完成了年度筹款计划的五分之一——一千万元人民币;而相对于全年的筹款目标,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甚至上半年完成不足两成。 但同时,如果仅以捐赠收入作为直观指标来看,一些品牌知名度高、项目设计能力强、具有创新力的基金会筹款并未受太大影响。中国扶贫基金会2012年筹款约2.5亿元,好于2011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12年筹款2.5亿元的目标实现几无悬念。除了这些大牌公募基金会外,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等非公募基金会也都完成了年度筹款目标甚至略有上升。 撇开公募基金会明显的政府背景优势,可以吸引到更多企业捐赠外,分析上述各基金会自身特色,不难看出试图搭建某种公益平台的倡导型基金会更难推出品牌项目,形成口碑效应,因此丧失筹款优势。据了解,目前,我国基金会开展的公益项目,涉及教育、社会福利、救灾救济、卫生健康、环保、法律、学术研讨和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其中,用于救灾扶贫、社会福利、教育、医疗4个领域的资金约占公益总支出的70%以上,受益对象主要是贫困的母亲、儿童、学生、失业者、残疾人、疾病患者等。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可以说明目前我国公益诉求的主要方向。 而仅对于公募基金会来讲,单体项目的设计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基金会筹款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据目前公开可查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7日,我国基金会已经发展到2929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307家。但实际上,为公众所耳熟能详的项目或基金会了了无几。 新公益产品的开发,让本已良莠不齐的基金会之间拉开了更大差距。“免费午餐”、“大病医保”、“腾讯公益月捐计划”等非传统公益项目均得到了广大公众的支持。“腾讯公益月捐计划”以每月10元钱的积累即将突破捐赠总量亿元大关。因为事实上,虽然全球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捐赠,但反观国内,我国的人均GDP已经由2003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来自公众的捐赠愿望和捐赠能量不容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