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内慈善领域目前正处在支持体系的建立过程,比如各种孵化器、支持中心的设立。在成熟的慈善体系中,基金会应该起到支持、孵化的作用。 基金会由运作型向资助型转变,不只是资金支持,从用钱到给钱只是一个初步的转化,怎样把钱给出去也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要变成真正资助型的组织,涉及到自身管理制度,也需要专业人才、行业人才等一系列条件的支撑。 在公益组织与企业合作方面,企业的公益实现形式目前是很多元的,从简单的企业捐钱,到企业自己做公益、企业家设立基金会,甚至社会企业的创业,构成了一个系列的光谱。但目前在法律制度层面还有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更深入地与公益组织互动的形式还比较少。要实现企业与公益组织更好地合作,一方面需要在法律制度上构建双方合作的纽带,帮助企业多元地、有选择性地参与公益;另一方面需要财务、运作方面的专业公益人才。 宏观来看,2012年的公益慈善领域,其实还处在郭美美事件的后续效应中。现在的状况是,舆论监督已经不局限于这个点,它涉及到了公益领域的方方面面,比如最近的中华儿慈会账目事件。 在这些质疑中,首先是公益组织的责任。但也表现出了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不了解,有些质疑是非理性的,甚至是对正常事件发出质疑,比如儿慈会出国考察事件。出国考察本来是一件积极的事情,但公众却不能接受。公众目前对公益组织运作、特性的知识是不够的,可以说很混杂。 危机事件让大家开始质疑公益慈善组织,但现在仅有质疑是不够的,公众也需要了解它们的专业化运作。一方面,公益组织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性,改善做得不到位、不正规的地方,在舆论监督下进行转变、成熟;其次,专家、媒体的关注要更深入、理性,媒体报道的知识性、专业性也需要深入和提高;相关法律制度也非常重要,目前公益慈善领域的制度性还比较弱。长远来看,慈善组织自身的专业化和公众的正确了解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版文字采写:记者 王会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