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艾已晴 这两年,加措很火。从抗灾前线到活动现场再到虚拟微博,从西藏到北京再到美国,从圣地到平原再到每个网友身边。一路走来,印象中本不该问世事的活佛竟然拾起了公益这缕人间烟火,这火一拾,便没有了想熄灭的意思。 加措的粉丝多到“不可思议”,王菲、李连杰、李开复等都是他的粉丝兼合作对象。一个来自遥远之地的藏传佛教僧侣征服了包括众多企业老总、文化名人、明星大腕儿在内的人群,他们觉得加措就像一个“流动的佛之光影”穿梭在每个愿意接受善良指引的众生之中。 然而,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专访时加措说,他宁可相信是命运把他推到了这里。“人生无常,行善却是一种可以践行的理想。慈善是全世界的通用信仰,正是笃信这种信仰,才孕育了寰宇的情怀。” 听着梵音成长的80后 1980年,加措出生在一个虔诚的藏族佛教家庭,正值改革开放,加措出生之后就根据政策分到了一块土地,当时他是分到土地的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幼时的加措,在藏区清纯的溪流中、湛蓝的天空下、广袤的坡地上,绕着简单破旧的小木屋,听着徐徐梵音。13岁的加措来到色达五明佛学院,拜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就在那一年成为了法王的弟子,在那段岁月里,加措寻得了心灵的归宿——普世慈善。 在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圆寂之后,加措带着充沛的佛学知识和普度世人的深深愿景,亦为了寻找更广阔的慈善之地,他只身来到深圳。“深圳和西藏太不同了,深圳的嘈杂现代让我无所适从,从小在西藏长大的我没有跟世俗沟通的能力。那些好的佛学慈善理念只能被我憋回肚里,那种不被了解,不被认可的滋味真的很难受。” 加措决定北上至首都求学。他在北京民族大学学习汉语之后成为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名学生,师从楼宇烈教授。 加措在北大的学习让他深刻了解到佛学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佛法是一种特别符合东方伦理道德,也越来越能影响世界的哲学。中国人讲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管理就应该考量人们情绪和心灵的状态。佛教数千年来一直致力于人们情绪的研究,心的变化无论有多快,有多微妙,佛学总能很及时地为大家找到出最根本的问题,然后梳理出最直指人心的解决逻辑。因此佛学拥有实时维新的魅力,给予着人们最新且有效的慰藉。 “弱宗教化”的慈善观 从1998年“湖北洪水救灾”开始,加措就不停地参与慈善与救灾的一线行动,2003年“SARS救护”,2008年“5.12抗震救灾”,2010年青海玉树“4.14抗震救灾”,加措悉数经历,也总结了很多经验。 “可能是人们对于宗教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优良的宗教的教义之间都有共融的地方,对真理与爱的追求,万教归一,信教的人们愈来愈能体会宗教的共性点,这是当代宗教的极大进步。包括所有信教人士在内的世界公民都越来越愿意基于慈善的本质进行行动,而不是为了争夺某种‘宗教霸权’去施行‘伪慈善’。宗教其实是爱的载体,是形式。对待形式,我们要学会放下,学会存异求同。”加措说。 当也正是这种“弱宗教化”的慈善理念,让加措得到了很多非议,很多佛教徒在微博上公开反对加措,他们质问加措为何不用佛教语言进行传播。 每每听到这样的声音,加措都会想到他的偶像——德莱修女。加措认为德莱让慈爱之光照进了全球,她是名副其实的爱的“大乘者”,同时她更拥有一颗“慈善大心脏”,德莱在面对不同地区人们习俗、习惯、政策、宗教理念的不同时表现出的承受力是极为巨大的。加措说,这种弱宗教化的慈善理念的发展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无论如何,人们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在建立了“菩提本愿会”、“深圳宝丽放生会”、沃普寺“闭关中心”和“文殊学校”、“藏区希望小学”、“北大商务学院ATT的捐助图书计划”、“释伽万佛城工作室”等系列慈善项目之后,微博粉丝近两百万的加措活佛又把慈善视角瞄准了“淘宝网”。慈爱基金会将带着活佛的祝福的珠子串联起来进行网络慈善义卖,所得款项将用于加措小学的建设,加措还希望尽快去福建考察佛教养老院建设。未来的日子里,等待加措活佛的将是一个紧接一个的慈善与公益项目,他要带着佛陀给予他的爱和智慧与慈善同行,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