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06版: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07版: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08版: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09版: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10版: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慈善史记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人物
   第15版:国际 观点
   第16版:国际 案例
留住江豚的微笑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06版
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07版
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08版
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09版
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10版
社工事各所调查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慈善史记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人物

第15版
国际 观点

第16版
国际 案例

新闻内容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留住江豚的微笑
4天航行仅发现7头 数量锐减折射长江流域环境指标恶化

    国内外鲸豚类专家一致认为,鄱阳湖是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对该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而且随着长江干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鄱阳湖可能成为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在温州市灵昆岛附近的瓯江上,环保NGO“绿眼睛”的志愿者将江豚放归大自然

    ■本报记者 张明敏

    长江曾经是全球仅有的长期生存着白鳍豚、江豚两种淡水豚类的两条河流之一,但这份殊荣已不属于今天的长江。白鳍豚在2007年被科学界宣告功能性灭绝,而导致白鳍豚消失的环境因素,包括密集航运、过度捕捞、水利设施、水体污染等等。

    如今,种种不利因素正在威胁着长江中的另一种可爱的“精灵”——江豚。 

    江豚是隶属于鼠海豚科的一种小型齿鲸类动物,唯一淡水亚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长江江豚将重蹈白鳍豚的灭绝覆辙。“生物链逐步被破坏,最终受害的将是人类自己。保护江豚,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自己。”一位淡水豚类保护者说。

    日前,一场大规模的长江干流淡水豚科学考察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政府部门、民间环保NGO、国际组织、志愿者们参与其中,再一次吹响了保护淡水豚的集结号。

    一次集结

    11月11日,在湖北武汉,继1997和2006年两次淡水豚类科考后,我国长江淡水豚类科学考察史上最大规模的科考活动“2012长江干流淡水豚类考察”正式启动。由农业部牵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水生所”)、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和沿航相关渔政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科考队,分别对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长江干流域及沿江相关渔政部门、淡水豚类保护区进行考察。

    科考将全面评估江豚的种群数量、分布特征、受胁因素,确定江豚热点分布区的变化情况,并提出对现有保护区保护范围、功能区划调整以及可能新建保护区的操作方案。

    考察计划安排分为前、后两阶段。前一阶段10月24日至30日期间对湖南洞庭湖和江西鄱阳湖及部分支流考察,后一阶段11月11日至12月20日对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干流等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区的变化情况进行考察。

    科考队共使用2艘由宜昌渔政和武汉渔政提供的科考船,以15km/h速度一南一北保持300米左右航距行驶,利用目测和声测两种方式探测,并要求2船各自独立测量作业保证数据准确客观。采用目视和声学两种方法,前者为截线抽样法,后者为拖曳式微型声学数据记录仪阵列法。在考察沿途,采用水下声呐估算鱼类密度。考察途中,每100公里或邻近城镇水域,分别采集水样。

    时文静是中科院水生所豚类专业的研究生,船上有近40名志愿者,她是其中2名女队员之一,要和男队员们一样打地铺睡船舱、每天工作时间近10小时,辛苦可想而知。但是第一次登船科考,时文静还是掩饰不住内心对于此次行动的热情和兴奋,“我们和男队员一样干活,没有偷懒。”时文静说。

    多次考察

    11月15日,是2012长江干流淡水豚类考察船停靠的第一站湖北石首站,科考队队长、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对《公益时报》记者说,从11月11日从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码头出发到15日停靠石首站,“经过4天观察仅在13日发现了7头江豚,且均是在当天上午,主要是通过目视望远镜观察到的。这次江豚科考相比2006年在监测范围上基本一样,但测试设备技术水平先进不少,不仅有国际常用的目测监测外,还增加了鱼探仪和噪声监测仪。”

    早在1997年和2006年,中科院水生所先后两次启动长江淡水豚类科考计划,其中2006年考察结果为白鳍豚功能型灭绝,长江江豚也仅有1800头左右。

    “时隔6年之后,我国科学家再次启动大规模江豚科考,不但要清点江豚的数量,还要透过长江江豚的生存现状了解长江生态的变化。”2012长江江豚科考队副指挥长兼考察技术组组长、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博士对媒体表示。

    目前,科考队前一阶段两湖(洞庭湖、鄱阳湖)考察工作已经结束,结果也已公布,从科考数据来看情况不太乐观。洞庭湖江豚已经从2006年150多头锐减至90头,洞庭湖南、西两面没有发现江豚,各个支流除了湘江屈原农场至鲶鱼口水域有少量分布外,也没有发现江豚。江西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约为450头。

    据悉,2012长江干流淡水豚科考计划将于12月20日全部结束,届时将会公布长江江豚最新数量和生存状况。

    数量锐减

    人类活动能力日益增强,对于生态破坏也越发严重,在有些地方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使江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张新强在基金会从事豚类研究多年,有着丰富的豚类保护经验,在此次考察中他担任独立观察员。“短期来看,长江江豚的灭绝可能不会对人类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物种消失的连锁反应已经在长江凸显。白鳍豚在短短几十年内消失,江豚有可能在15年内消失,还有更多的水生生物正在消失。这一切都表明长江生态系统正在遭受重创,食物链已严重退化,淡水渔业资源也将岌岌可危,长江或将成为一条没有生命和灵性的河流。”张新强对《公益时报》记者说。

    淡水豚正以每年5%~10%的速度锐减。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警醒和通信的数字。张新强分析原因时说:“江豚的生存环境正在逐年恶化:人类酷捕滥捞经常误杀江豚,并且导致江豚食物匮乏;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水质的逐渐恶化,对江豚和鱼类资源构成严重威胁;繁忙的水上交通使得江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中断了江豚种群的基因交换;船只的水下马达声影响江豚的超声波定位的准确性,经常将江豚打死打伤;沿江修建的水利设施都对江豚的回声定位系统和繁殖有不利影响。日益严重和无序的沙石采伐、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与上述威胁形成叠加效应,构成了对江豚新的威胁。”

    按照科考队对媒体发布的科考日程计划,科考队将于12月2号经停江苏镇江省级江豚保护区,那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江苏镇江省级江豚保护区局长高成洪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江苏镇江江豚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沿岸江豚省级重点保护区,自2006年观测以来保护区江豚总体数量是下降的,2007年定点观察时,最多观测到13头,最少观测到7头,近几年保护区内有4头江豚相继死亡,船舶螺旋桨、航行船只噪声影响江豚判断方向冲上岸边搁浅是死亡主要原因,2010年中科院水生所对保护区进行全面科考,考察结果保护区内江豚数量约为20头左右。”

    截止11月19日,考察队在武汉至宜昌段约630公里、历时9天的航程中,通过目测观测到长江江豚共有10头次,声学组检测到江豚3头次。 

    保护行动

    作为此次2012长江干流淡水豚科考项目参与方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期致力于长江淡水豚的保护和研究,2002年以来陆续开展了长江豚类保护网络建设、天鹅洲保护区迁地保护示范、洞庭湖就地保护示范。

    2008年9月,“WWF”与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IHB)正式成立了长江豚类保护网络,主要用于制定长江豚类监测救护标准、培训监测纪录专员以准确获得长江豚类种群和栖息地动态信息。

    “这使得NGO、科研院所、长江中下游与豚类保护的所有保护区及各省渔业管理行政部门都参与其中为长江豚类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为长江豚类的保护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WWF一位从事豚类研究的工作人员说。

    长江天鹅洲保护区是迁地的示范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是长江几个迁地中白鳍豚及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之一。

    天鹅洲迁地保护区副主任胡良慧对说:“从90年代初期开始,保护区内最初有5条江豚,在保护区精心照料下,目前该区已有35~40头江豚,经过近20年发展,保护区内江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提升,江豚现在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样呈下降趋势发展下去,国家应该立即将江豚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

    迁地保护区的建立使得原先周边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生活成了问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保护区周边随意捕捞鱼虾,

    李庆华曾经是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渔民,常年在此以捕鱼为生,用李庆华自己的话说“没有一技之长,不捕鱼没法活”,由于此地像李庆华一样的捕鱼户过多,每年这些捕鱼户除了通过打捞鱼虾获得丰厚利润外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更不利于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保护区的发展。

    WWF与当地政府、中科院水生所强调通过发展当地替代产业为像李庆华这样的捕鱼户进行技术升级,使他们脱离原先以捕鱼为生的生活,并另寻水域传授渔民水产养殖技术,帮助其改善原有捕鱼习惯,从而减少对长江生态环境破坏,当地渔民逐渐适应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历时近40天的长江干流淡水豚科考活动,还只是保护江豚行动乃至于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的一小步,前方道路依旧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