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王会贤 2009年到现在的3年多时间里,北京的社会工作事务所经历了从无到有,持续发展的过程。政府部门在立足社会现实、学习广东等地相对成熟的发展经验中,探索适合北京的社会工作事务所发展模式。社工事务所的创建者们,也经历了困境中的生存、成长,在各政府部门、高校等多方扶持下,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发展方向。 组建模式的探索 东城区、西城区在社工事务所建设方面进行了较早探索。2009年6月成立的东城区助人社工事务所成为北京首家专业社工机构。西城区则于2008年7月首先成立了全市首家区级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并于2009年成立了悦群、仁助和睦友等社工事务所,形成“以会带所”的模式。 2010年,“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扶持专业社工机构”,“开展购买社会工作岗位试点”被写入《2010年市政府折子工程》。《北京市2010年在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事实》中也明确提出要“在城八区及顺义、昌平区共培育扶持10个社工事务所”。社工事务所建设及专业社工岗位购买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处长张强告诉《公益时报》记者,2009年,北京市启动的“大学生社工计划”吸引了5000余名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同时,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目前全市已有11723人获得了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逐渐壮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社工事务所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撑。 北京市社工事务所的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整合现有的社会工作类社会组织,在组织架构、队伍结构、专业资质、工作规范等方面提升改造,使其达到社工事务所的专业要求。如西城区的致力于青少年教育的泓德中育社会发展中心,它成立于2006年,2010年7月在西城区社工委的帮助下正式注册,转型为专业的社工事务所。 第二类是校地合作,由各区县社工委、社会办或街道牵头,依托相关高校社会工作系组建,区县或街道提供办公场地、资金等方面支持,高校提供专业指导、人才等支持。这是目前北京市大多数社工事务所采取的方式。如东城区的助人社工事务所,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李鑫和他的同学建立。 北京地区共有2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院系,每年培养毕业生1000余名,他们成为社工事务所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区县社工委、街道等主管部门的支持,社工事务所的注册都比较顺利。截止2010年,北京市城六区和昌平区、顺义区成立了17家社工事务所。2011年发展至39家。目前,包括正在进行登记注册的在内,北京市社工事务所总数达到50家,全面覆盖率北京市16个区县。 (下转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