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王会贤 近期,兰州市公益性岗位正因就业专项资金紧张面临减员。据《兰州晨报》报道,兰州市部分区县的综治员、助老员等公益性岗位已经开始压缩人员数量。据了解,仅七里河区今年就减少了300余个公益性岗位。 记者了解到,兰州市目前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口1.8万余人,只进不出,人数逐年增加,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兰州市于2012年9月印发的《兰州市公益性岗位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聘用人员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主要由政府发放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构成。而公益性岗位多涉及社区平台、社区服务、机关事务、公共治安和维护稳定等几个大类,很少有企业类的公益性岗位,因此,绝大部分费用还是要由政府买单。 《兰州市公益性岗位管理暂行办法》还提出,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的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希望通过合理流动,为新增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岗位。但公益性岗位主要就业群体是“4050”人员,本身就因为年龄较大,又缺少专业技术而难以找到工作,这项规定对他们来说显得不太实际。 公益性岗位最早自1997年在上海开始开发。2002年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劳动保障部(注:2008年与人事部合并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的一系列配套办法。各省市的公益性岗位开发也大多在2003年前后展开。近10年来,各地公益性岗位开发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困难群众的再就业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兰州,这项工作正因为就业专项资金紧张而面临困境。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其他城市又是怎样做的呢?近日,宁波市江北区公布了一组数据,江北区已开发各类城乡公益性岗位1800个,并规范管理程序。宁波市就业管理服务局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宁波市也是从2003开始设置公益性岗位,目前共8700个,每年在稳定的状态下有所增加,岗位补贴约占就业专项资金的16.2%。在财政资金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宁波市公益性岗位工资按照当地工资最低标准的1.8倍发放,市和区(县)两级各承担一半,以避免某一方面负担过重。另外,“宁波市在街道设立了相关管理组织,对公益性管理岗位进行规范运作而不是只委托给用人单位,统一规范的招聘、管理和退出机制使公益性岗位可以良性循环。用工合同每年一签,但是没有年数的限制,只要工作表现良好,就可以一直做到退休。”上述负责人表示。 宁波市江北区就业科科长路胜君告诉《公益时报》记者,从公益性岗位转入其他工作的人还为数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大多年龄比较大、没有特殊工作技能,另一方面因为公益性岗位大多就在家门口,更方便照顾家人,也能在服务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在兰州,已经开始进行减员的七里河区西街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公益时报》记者,目前还没有接到新的通知。另据兰州市政府网站消息,兰州市于11月5日召开了全市就业创业工作暨表彰大会,市政府授予市财政局社会保障处等11家单位“全市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为全面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将2013年确定为“就业创业促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