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日前,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慈会)在官网上公布,将于10月29日至11月6日间,受美国亮点基金会邀请,前往美国进行考察。 但据新浪微博实名认证为《新快报》记者刘虎的微博10月25日爆料,儿慈会一行9人将组团应邀赴美考察,“极有可能挪用善款”。一个看似很普通的出国考察,被爆料有挪用善款之嫌,此举将儿慈会推向了风口浪尖。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出国费用系基金会投资理财收益,并不存在挪用善款之说,总费用也将控制在20万元以内。对于公众质疑,该工作人员则表示理解,但也表示“这就是一次很正常的出国考察交流,通过考察来达到提高基金会管理水平、增强业务能力的作用,希望公众不要过分解读”。 经费来自哪里? 微博质疑出国经费源自善款,儿慈会回应称经费来自其理财收益,“绝不可能使用善款”。 10月25日微博出现爆料后,儿慈会在官网上贴出声明,表示出国经费未挪用善款。 10月26日,儿慈会传播部部长助理姜莹回应质疑时说,出国考察使用的是非限定性净资产,非限定性净资产包括四部分,即捐助人非指定性捐款、基金会原始基金、专项基金管理费和理财收入,出国考察相关费用属于正常办公经费,“绝不可能使用善款”。 那么,儿慈会的善款是如何投资理财的呢? “一般我们跟银行签署的理财产品全是有收益保值额的,比如银行给我们的收益保值额是4.5%或者5%,在这个额度之上可能会有一个上限,比如8%或者9%。不管它如何亏或者说遇到其他问题,签约时候的4.5%都肯定是给我们的。”姜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公益时报》记者致电“儿慈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答复记者,“按照国家基金会条例,基金会管理费用最高不超过当年可用支出费用的10%,但儿慈会已经做到了只提取5%作为机构管理费用,也就是说将有更多的钱用到受助者的身上”。 根据2011年《中华儿慈会财务审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31日,儿慈会净资产总额约为8058万元,其中非限定性净资产约1283万元。2011年,儿慈会年度总收入约为8727万元,其中:捐赠收入约为8600万元,投资收益约为108万元。 记者算了一笔账。2011年,儿慈会收入约为8727万元,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依此计算,2012年儿慈会需支出善款约为6109万元。按照上述儿慈会只提取5%作为管理费用的做法,2012年儿慈会管理费约为305万元。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认为,“慈善组织的善款分为定向和非定向两类,对于非定向的捐款,公益组织除了将其用于必要的社会救助外,就是进行投资理财。钱如果放着不动,随着经济发展货币贬值这就是一种浪费,所以公益组织对善款进行必要的理财,进行保值增值是它本身的责任。至于理财收益的用途可以是多面的,当然一切还是要围绕一个中心,就是为了公益事业发展。出国考察本来就是一种提高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应该允许”。 公众为何质疑? “公益机构出国考察在国外很普遍,在经费方面既有公益机构自掏腰包(吃、住、行)的,也有对方邀请由对方来付费的,这个按道理来说很正常,没有什么太多需要质疑的地方。” 公益机构一次出国考察活动为什么会引起公众如此关注?纵观近几年的公益圈,公益慈善组织多次被卷入舆论漩涡,其中不乏缺乏实据的激烈指责。 有分析认为,基金会的善款每一笔都来自于普通公众的捐赠,一笔笔都凝结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中国公益在经历了2011年“郭美美”等诸多事件后,公信力依然脆弱。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公益机构出国很正常,公众为什么要质疑呢?公众在质疑时不要盲目,应该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公益机构出国考察在国外很普遍,在经费方面既有公益机构自掏腰包(吃、住、行)的,也有对方邀请由对方来付费的,这个按道理来说很正常,没有什么太多需要质疑的地方。” 刘佑平则认为,“公益组织出国本身没有什么太多需要质疑的地方,一个慈善组织需要通过逐步走出去,走向世界多学习多交流,才能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从而提供更高质量、高效率的公益服务。这次事件质疑发端于媒体记者微博爆料,与普通公众相比,媒体记者的质疑应该更加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质疑应该是放在同一种语境下去质疑。在不同语境质疑,起不到质疑效果,反而增加更多猜忌。就像是人渴了你只能喝水,喝茶、喝咖啡就不对;做公益只能坐汽车、火车,坐飞机就不对,这种质疑本身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也是一种不专业、不职业的表现。” 不过,专家也给出了信息公开建议。“谁参加了,去了哪里,开支是否在行政费用之中,这些都应该公开透明。”贾西津说,在出现公众质疑的时候,更合适的做法是公开这些信息。 信息如何公开? 专家认为,公益组织自身财务状况细化和完全公开,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国际交流具体项目的财务报告,应该是公开的信息。 从儿慈会官网公布的行程说明文稿中不难看出,此次出国考察受美国亮点基金会邀请并全程由其安排行程,儿慈会由合作部、宣传部、财务部、人事部、项目部等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共9人组成考察团,将赴美多个基金会和公益组织进行学习,但并未说明考察交流项目费用的具体数额。 姜莹对媒体讲述了几个大额费用使用情况,“9个人中、美的往返机票8.5万元人民币,在美住宿费约2.5万元人民币,在美考查期间三个城市间的中转机票费用约2.5万元,各地租车费用约5000元人民币,还有一些备用费用”。 作为此次赴美考察的邀请方,美国亮点基金会的媒体负责人安妮表示,“儿慈会赴美整个行程需要支付的费用预算大约为20万元人民币,并确信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中国公益组织每年都会以年报形式披露自身财务状况,但是财务报表里面内容和板块还是设置太大、太宽泛,一个帽子能盖住的内容太广,公众无法知道这个大帽子下的款项究竟被用哪去了,”贾西津认为,公益组织自身财务状况细化和完全公开,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国际交流具体项目的财务报告,应该是公开的信息。原则来说,所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信息都不是秘密,公众有权获知这些信息。” 刘佑平认为,公益组织在社会中是一个普通组织,只是和其他机构从事工种不一样,它就是做公益慈善工作的;但公益组织又往往被公众要求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公示条件和内容将会更加严苛,因为这些善款都是来自于普通公众自身,所以公益组织必须紧紧适应这样一个时代要求。“现在除了对国家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强制公开部分进行公开外,没有强制要求公开的部分,如果你公开了将会更好地解决公众的疑虑,更加有助于公益组织自身发展,这种公开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刘佑平说。 姜莹表示,“此次出国考察结束后,我们会将详细的费用清单和每天的行程记录一并公示,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