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调查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封面报道
   第06版:封面报道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国际 人物
   第16版:国际 案例
中国式志愿精神的民间嬗变
志愿服务网络化组织样本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调查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封面报道

第06版
封面报道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国际 人物

第16版
国际 案例

新闻内容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中国式志愿精神的民间嬗变

    惠泽人在深圳慈展会上进行的沙龙对话

    (上接05版)

    一个民间组织的流变

    事实上,有着超过15年以上本土NGO从业经验的翟燕以及她创办的惠泽人,身体力行地记载和见证了中国本土志愿服务精神十多年来的发展与流变。

    翟雁说自己是“老牌志愿者”,她本身对志愿服务以及公益从最初的直观感受,到逐渐理性的认识,也是千万志愿者思想意识变化的缩影。

    1989年,深圳的火车站,翟雁因为女儿磕破了腿却寻求不到任何帮助而焦急,正在这时,一对香港老夫妇递给她一个创可贴,虽然她不太能听懂这对夫妇的话语,但是从他们真诚的语气中体会到了令她至今感激的温暖。这也成为她关注公益的起点。

    先从志愿者做起,直到1998年,翟燕决定全职投身于公益领域。此后,她在红枫妇女热线工作了4年,但当她逐渐意识到妇女问题并不是解决和改变整个社会创新和推动公民社会建立的主导问题,她选择离开而走上公益创业的道路。

    2003年4月15号在工商正式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惠泽人,是国内民间公益组织形成初期的第一批试水者。

    恰逢“非典”,在网络并不发达时期,他们靠自身志愿者的口口相传、现场演示等方式征集到了上万人的祝福语,做成了一百多米的布制“长城砖”,这被翟燕本人定义为——打响了惠泽人从事志愿服务、求得社会认可的第一场“战役”。彼时,置身于整体大环境都并不明朗的公益领域中,翟雁坦言,并不知道今后的定位是什么,“只是单纯地想做好人好事儿”。

    但此时自发为主的志愿者服务体系短板明显:信息完全不对称,导致尽管很多人想做志愿服务但是找不到门路;理念文化、知识体系、志愿服务方面的技术普遍缺失,甚至没有基本概念;志愿者的各方面支持,包括财政、组织、管理、服务、风险防范等一系列支撑体系不到位。

    在无知识体系、无信息、无支持的情况下,志愿者组织情况混乱无序、举步维艰,但这也成了惠泽人业务转型的契机。翟雁回忆说:“为了能用好志愿者,我们开始做从头到尾的一系列培训和辅助工作,但是时间一长发现我们根本顾及不过来了。”更重要的是,开始不断地有NGO来寻求志愿者输出或者希望得到志愿者的专业培训。

    “2006年我们成立了理事会,做分析时发现我们80%的资金是来源于培训,是别人对于志愿者培训的需求,直接的服务所得才占到20%,我们的获奖项目、大型的国际合作也都是针对能力建设方面的。当时我们就要面临抉择了,战线拉得太广,开始影响自身的发展了。”翟雁如是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冲在一线而是一定有人要去做支持型的,当面对“惠泽人愿不愿意做这样一个NGO的问题”时,翟雁和理事会成员做了最终的抉择。但后果也导致了一场阵痛——坚持做传统社区心理服务项目的一部分人选择离开。

    分工细化是每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公益领域同样不可避免。翟雁说,“我们回顾这么多年的经验,一年做的社区服务最多直接帮助到100人,但是如果我们作支持和培训,一年帮助到的NGO涉及到的可能就是上千上万个需要帮助的人。”

    2008年的奥运会,惠泽人成为了奥组委民间公益组织合作的唯一伙伴,做赛会志愿者的培训、课程设计和志愿管理团队的咨询,并在后期继续与奥组委合作做项目研究。这也是惠泽人转型后作为完全意义的第三方支持型NGO交上的答卷。

    传统格局与未来

    事实上,包括当下及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志愿服务者的主要召集和组织工作还是由政府来主导。主要的两条脉络就是民政系统和共青团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有2/3以上的地市和区县以及2000多所高校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全国已建立43万个社区志愿者组织、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2011年的数字显示,常年开展活动的社区和青年志愿者达5000万人,其中注册的青年志愿者2946万人、社区志愿者600万人。这是中华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宋志强在早先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的一组数据。

    以北京地区为例,当代志愿服务可以溯源到20世纪80年代宣武区以“综合包户”为主要形式的学雷锋活动,群众开始大规模参与志愿服务则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开始的。2008年以来,北京市共有注册志愿者161万人,志愿团体4400个,其中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直接联系的一级志愿团体318个,通过一级团体联系的二级志愿团体2753个,通过二级团体联系的三级及以下志愿团体1329个。涵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非注册民间组织(草根)等不同类型的单位或组织。2010年以来,依托北京市相关委办局及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团体会员,在全市首批建立北京医疗卫生志愿服务总队、北京博物馆志愿服务总队等20支专业志愿者服务队。

    今年重阳节,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通过“志愿北京”平台,发起“青春伴夕阳”助老项目,利用平台实现了92支团队与100家敬老院的对接,项目的优化使得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和配置,以避免出现一位老人被重复服务多次的现象。这个成立于1993年、直属于团市委组织,负责联络全市各部门、各系统、各领域志愿者组织,发挥着“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

    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需求,以及更高的要求,使得中国的志愿服务格局也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在当今的发展格局中,社会公共服务更多地需要来自更广泛力量的参与。近年来政府更多地投入力量推动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发展就是这个趋势的表现之一。

    经历多年发展的中国志愿者群体,以及这个群体所承载的精神,正迫切地需要更广泛、更有效率的召集组织形式,并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中,而更多来自民间的力量,以个人或者机构、企业的名义,更广泛层次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中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感谢草根NGO同行工作坊对文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