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张木兰 “包括急需的食品、药品、卫生防疫用品等,昨天又接到通知说需要钢丝床,这些物资都正在成都采买中,将分批发放。”9月16日,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救灾项目负责人乔栋对公益时报记者说。 除了云南当地的合作伙伴,友成基金会在北京的合作伙伴“NGO备灾中心”以及友成志愿者驿站的成员也已经深入到了彝良灾区,列出了物资采购清单。 四级响应 友成基金会在接到灾情的第一时间启动紧急响应,支持其在云南的NGO合作伙伴进入灾区展开紧急救援行动。乔栋告诉记者,由于合作伙伴距离灾区较近,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深入灾区进行灾情评估和需求调研。“之后,基金会再根据前方反馈的信息,带着救援物资派工作组前往灾区。” 针对合作伙伴,友成基金会则会为其提供运输物资的运费以及出差人员的差旅费,调研所需的各种费用,以保证其在灾区的调研能够正常顺利进行。 在友成基金会,应对民间灾害,有一套成熟完善的响应机制。在这套响应机制里,根据灾害的死亡人数、转移人数、损毁建筑数量(以上指数均为一次灾害受灾程度),将响应级别定为4个等级,一级为最严重,四级为最弱。任何一级的灾害,都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收集灾情并提交救灾方案、协调当地资源进行紧急救灾。 四级灾害原则上不参与灾后重建。一级灾害则除了上述应对外,还需向合作机构通报救灾情况,发布灾害救灾专题简报(网页)并进行媒体通报,协调政府、企业、公众资源参与救灾及灾后重建活动,灾后重建完成后进行灾害评估。 资源协调 此次云南地震虽然不是一级灾害,友成基金会还是第一时间向国务院扶贫领导开发小组办公室汇报了灾区第一手灾情资料和目前在灾区开展的工作,试图通过国务院扶贫办与当地扶贫办取得联系,沟通政府与民间组织救灾的最新进展和需求。 近日,“北京市紧急救援队”与友成基金会取得了联系,“北京市紧急救援队”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已经为云南灾区募集到了一定份额物资和捐款,但却苦于没有进入灾区的途径。“找到友成基金会,就是想通过友成搭建的平台实现它进入灾区的落地途径,完成救灾事宜。”乔栋说,目前双方正在商谈合作细节。 “搭建资源协调平台、整合跨界资源是友成基金会的救灾手段”,乔栋表示,友成基金会正在努力搭建这样一个政府和民间组织、民间组织和民间组织之间的资源协调平台,让救灾人员和物资都得到最大效率的使用。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实际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乔栋告诉记者,早在汶川地震时,友成已经开始了成型的资源协调平台的搭建。“当时,友成每天晚上都组织在灾区的各个NGO、政府代表,聚在一起,召开联席会议,大家一起分享今天做了什么,什么地方哪个村子需要什么,然后谁家有什么,在一个地图上,把这些因素都标清,再统一分配第二天的工作。” 发挥优势 “尤其是在大的灾害来临时,大量民间组织进入灾区,政府有许多工作需要统筹,这时,友成基金会就可以发挥执行力和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将信息和资源进行统一调配,来实现最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效果。”乔栋说。 除了搭建资源平台外,友成基金会还搭建“人的平台”,即落地灾区的志愿者服务机构——友成志愿者驿站。志愿者驿站为专职志愿者提供办公和住宿条件,提供志愿服务津贴、意外伤害保险,更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岗位和项目。 乔栋说,目前,建立在贫困地区、由专职志愿者和流动志愿者自我管理和运行的友成志愿者驿站,已成成为志愿者的生活中心、知识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除了为志愿者在当地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外,还形成了一张公益渠道网络,将公益项目、信息、各方资金等有效传递。 据统计,自2008年下半年启动至2011年,友成基金会在全国9个省市建立了15家志愿者驿站。这个志愿者服务平台不但受到志愿者欢迎,还在协调志愿者行动、提高效率、资源对接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也因此得到了其它基金会的支持和认可。此次云南地震,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支持友成志愿者驿站人民币20万元,用于紧急物资采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