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专访
   第07版:社会创新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自述
   第12版:国际 趋势
   第13版:国际 新闻
   第14版:国际 人物
   第15版:国际 观点
   第16版:国际 案例
民间组织救灾
应急机制跟踪
四类响应级别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多项措施同步 准备工作先行
搭建震后资源协调平台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专访

第07版
社会创新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自述

第12版
国际 趋势

第13版
国际 新闻

第14版
国际 人物

第15版
国际 观点

第16版
国际 案例

新闻内容
2012年09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中国扶贫基金会
多项措施同步 准备工作先行

    ■ 本报记者 闫冰

    “为保证救灾物资和车辆能尽快抵达灾区、保持道路畅通,昭通通往彝良的道路实行了交通管制,只有救灾车辆能通行。就在我们的车辆登记时,一个眼睛红肿、满脸焦急的学生扒着窗户问我们能否搭车。他是昭通一中的学生,老家在彝良洛泽河镇,家里电话不通,老父亲独自在家。他的同学去他家看过,房子已经倒塌但没有看到他的父亲,他想回家但客运大巴已经取消。我们带上了他,他一路上都在说谢谢,但可以看得出来眼泪一直在他眼眶里打转。途中他接到了电话,好消息是,父亲平安……”

    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王军和同事们的“云南彝良救灾日志”,日志发布在官网首页,记录着他们每天的工作动态、灾情最新进展、物资调配发放情况、资金使用明细等。从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到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再到“9.7”云南彝良地震,每次有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王军都要第一时间冲到最前线。作为几次大灾救援的亲历者,他笑着说,经过几年的历练,扶贫基金会有了一套完善详细的应急机制和工作流程,所以在面对大灾大难时“成熟了,也淡定了”。

    评估筹款同步进行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秦伟介绍:“当时得知消息后,根据受灾情况、当地贫困程度、扶贫基金会现有的资源等,我们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当晚知道死亡人数攀升的时候,我们就决定派人过去。”

    此次云南彝良发生地震的当晚中国扶贫基金会就召开紧急会议,第二天当时距离灾区最近的工作人员就已经赶往现场,进行灾情的快速评估工作、了解当地灾民需求。同时基金会启动灾难应急响应机制,通过自己的网站和媒体发布捐款倡议、开通捐款渠道、开始逐级动员,调配了100万元的救灾物资送往云南彝良灾区,其中包括10万元在当地采购的物资。

    可以说,现场灾情评估、了解需求、消息发布、筹款、调配物资、捐物等一系列事情是在同一天内同步进行的。

    王军回忆起当年的汶川地震,他坦率地说:“去的时候,大体有个初步的想法,但是当时具体要做什么还是不太清楚,所以我们很多事情都是现场拍板决定,现在想来,那是一次练兵、是摸索中前进。”

    4年之后的云南彝良,王军和另一位工作人员赶赴现场时候,快速评估、联络当地政府和扶贫机构、向总部发送物资需求等工作,先前的同事一个人就完成了很多。“我们已经有了完整的灾情评估准则和工具,有了到达灾区后的详细工作流程,每一步都有完全的流程和参照,物资的采购也有现成的标准和合同,所以工作有效率、心里有底。”王军说。

    据9月17日扶贫基金会阶段性救援工作报告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截至16日,扶贫基金会共计收到捐赠款物总价值701.8万元,其中物资捐赠价值225.9万元。

    准备工作保障救援及时高效

    2003年的时候,中国扶贫基金会就成立了紧急救援项目部,但成立之初,部门可以算是一穷二白、缺资少物。

    “2002年雪灾发生后,我们筹到物资很兴奋,可是送到老乡手里都过了1个多月了,已经失去了紧急救援的意义。所以那时我们就在思考怎样使准备工作更加完善,那就是工作要提前。”秦伟说。

    于是,基金会做了这样几件事。

    在民政部的天津物资储备库租用部分地方,常规年份有几千万元的物资储备,包括衣物、毯子和卫生包等易于储备的救灾急需物资。

    因为基金会大部分资金是以项目为核心的定向筹款、专款专用,所以为突发性自然灾害留有预算但是不会很大,这就体现出储备库的存在价值。此次云南彝良地震后,扶贫基金会就在第一时间从储备库向彝良紧急发送了卫生包。

    建立了强大的网络,包括扶贫系统的联络网、企业个人的捐赠网络、各地的信息采集网络等。“我们第一时间到了之后,能找到自己的依托点,就是当地的扶贫系统,通过他们的帮助我们能深入灾区、了解灾情,把需求消息发送出去。这也是整个扶贫系统的优势和完善。”王军如是说。

    “把应急培训、网络建设、物资储备还有很多渠道的东西都提前做好,所以发生重大灾难时候我们才能快速高效的工作。大家知道我们做这样的工作后,有了灾情也自然就有人来找到我们。”秦伟介绍。

    灾后重建是工作重点

    “紧急救援阶段组织和志愿者涌入的比较多,但是后续工作时候又会潮水一般的退去。”王军说。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汶川一直坚持到了2010年的年底才撤去,那时候基本已经没有公益组织还留在那里了,而在青海玉树地区,援建项目至今仍在继续。在云南彝良地区,工作人员在进行深入的评估和调研。

    王军介绍,在紧急救援阶段,政府、武警官兵和专业的救援队伍要进行72小时生命救援黄金时间的紧急搜索,这时候,公益组织和志愿者要进行了解灾民需求、发放物资等辅助性工作。“我们的工作重点和亮点,很大一部分在于灾后重建,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帮助灾民进行以后的生活。”

    “我们有相对比较成熟和稳定的团队,骨干力量从汶川地震到现在基本是没有变的,经过这三年的历练,基金会成熟沉淀了许多,有了相对完整细致的流程、有了自己的套路。”王军如是说。

    经过几次重大灾难,令王军感触颇深的,不论是政府、公益组织、志愿者还是受灾民众,灾后反应都更加镇定、更加成熟。在云南,他看见的是搭建整齐的帐篷,紧张有序的工作现场,有学生现场发放自制的救灾手册,志愿者手牵着手拉出人行道指示方向,受灾民众也在进行生产自救。王军感慨,“这不仅仅是基金会的成长,整个社会面对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都在成熟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