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专访
   第07版:社会创新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自述
   第12版:国际 趋势
   第13版:国际 新闻
   第14版:国际 人物
   第15版:国际 观点
   第16版:国际 案例
民间组织救灾
应急机制跟踪
四类响应级别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多项措施同步 准备工作先行
搭建震后资源协调平台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专访

第07版
社会创新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自述

第12版
国际 趋势

第13版
国际 新闻

第14版
国际 人物

第15版
国际 观点

第16版
国际 案例

新闻内容
2012年09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多家机构赴一线救援
民间组织救灾
应急机制跟踪

    抗震救灾不只是考验,也为公益组织提供了成长机会。

    巨大灾难带来的不仅是伤害和伤痛,也有更深层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力量、互助的力量。鉴于民间公益组织组建形式比较灵活,在重大灾难发生时,可发挥灵活联动的合作关系。

    “救灾应急响应”,不只是政府,民间亦在行动。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0年玉树地震,我国民间公益力量历经洗礼,在实践中摸索成长起来,形成了一套日渐专业的民间救灾系统。2012年9月7日,云南昭通地震发生后,这套系统迅速启动、运转起来。不再是盲目地冲进灾区,而是评估先行,有序救援;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合作,哪里需要去哪里。

    迅速、有效、协作,昭通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一批公益组织第一时间启动“民间救灾应急机制”:现场救援、评估灾情、了解需求、发布消息、筹款、调配物资、捐物……民间公益力量与政府力量协同配合,进行着一场全链条、全天候、专业化的民间灾后大救援。

    抗震救灾中,作为政府部门的得力助手和行动补充,社会组织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