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自述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视觉
   第14版:国际·人物
   第15版:国际·新闻
   第16版:国际·案例
因巴巴兹:卢旺达的希望家园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视觉

第14版
国际·人物

第15版
国际·新闻

第16版
国际·案例

新闻内容
2012年08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Imbabazi Orphanage: A Home For Hope
因巴巴兹:卢旺达的希望家园

    异乡人罗莎蒙德将其一生献给了卢旺达这片她深爱的土地

    不平凡的女性罗莎蒙德·卡尔

    罗莎蒙德和她难舍难分的孩子们

    因巴巴兹孤儿院不仅给予了卢旺达的孤儿以食物和安身之地,它还为这些儿童提供了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他们在纷乱世界中的避难所。在这个有着将近10万名孤儿的国家中,因巴巴兹——用这些孩子的话来说——就是“希望的家园”。

    震惊世界的摄影展

    2003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出访非洲,美国人有机会再次将目光投向这片陌生的大陆。而在纽约,一场名为“通过他们自己眼睛”的照片展览会也正由此契机向世人展出。

    照片中的年份为1998年,地点为非洲小国卢旺达的一家孤儿院。当时,摄影师前往这个战火纷飞的国家,希望拍得一组描述战争伤痕的图片。

    但很快,摄影师明白到,这比想象中要难得多,当地居民对他的长镜头感到怀疑,迟迟不愿出现在他的镜头前。

    最后,他来到了一家孤儿院——一家由一名美国女性长者在此创立的孤儿院。在这里,垂头丧气的他干脆把一次性相机发给了这些孤儿,让他们试着去记录他们所看到的东西。

    结果是令人震撼的。透过孩子们的眼睛所观察的卢旺达,让5年后的纽约市民目瞪口呆,许多人由此第一次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个饱受战争折磨的地球另一端。

    这个摄影师如是说:“这些和我一起工作的孤儿,是我所见到的孩子中举止最得体、最惹人喜爱的。这些卢旺达儿童非常渴望学到知识,他们不会在一旁交头接耳或一言不发地打发时间,他们一刻也不愿意浪费,对任何交流都心怀感激。因此,孩子们是如此地有耐心。”

    2005年,时隔7年,当摄影师再次来到这家孤儿院,当年照片中的同一批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有的则已离开孤儿院,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而更令摄影师回忆至今的则是前面提到的那位长者,养育了这么多异国孩子的美国同胞,扎根于此的女性先驱——罗莎蒙德·卡尔。

    跨越世纪的深情

    这是一个美国女性对这片土地和其人民横跨半个世纪的爱恋。

    罗莎蒙德·卡尔(Rosamond Carr),种植家、探险家、作家、慈善家,她不平凡的一生都献给了卢旺达这个遥远的国度。

    1912年,罗莎蒙德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由于家境良好,加上自身的天资聪慧,作为时装插画师的她,在年轻时代成为了纽约社交场上的名媛。也正是在那时,她结识了她的未来丈夫——一位打扮时髦的英国猎手、探险家,并跟随他来到了当时的比属刚果。

    这段闪电婚姻并未能维持多久,但罗莎蒙德对这片陌生土地的热情却从那一刻开始点燃。1949年,她在附近的小国卢旺达买下了一片种植园,从此在那里开启了她光辉的一生——充满了浪漫和冒险、未知艰难和个人不幸、政治动荡和战火纷飞的一生,完全奉献给卢旺达人民的一生。

    这位卢旺达历史上最年长的外国人,同时也是最后一位外籍种植园拥有者,见证了非洲殖民地的消亡和没落,也见证了非洲的现代之痛。她曾泛舟于刚果河之上,也曾狩猎于原始村落中。她从数次卢旺达内战和起义中侥幸逃生,也经历了当今年代最大的人间惨剧——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

    这场惨剧过后,罗莎蒙德以82岁的高龄,在维龙加火山(Virunga)脚下的鲜花种植园内创建了一所孤儿院。这所孤儿院的名字叫做“因巴巴兹(Imbabazi)”,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为,“一个你能够得到母亲所有的爱与关心的地方”。

    从1994年12月敞开大门至今,罗莎蒙德和她的员工一道前后收养了400余名孤儿。如今,因巴巴兹仍是110名孩子的家,并且在所有人的眼中,这里仍是爱和安全的天堂,是希望的象征。

    2006年9月29日,94岁的罗莎蒙德辞世,她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在因巴巴兹,她早已成为几百个孩子心中的母亲。

    “我想,上帝直到我82岁才确定我不会再有孩子了,于是他一下子给我送来了40多个……卢旺达是我的家,我有意在此度过余生。它的美貌是我的灵感,它的痛苦也是我的痛苦,它的哀愁是我最深沉的悲伤,它的人民是我的力量,而它的孩子是我最大的快乐。”这是罗莎蒙德在自传中留下的独白。

    孤儿院的前世今生

    从1994年创立至今,因巴巴兹孤儿院共计接纳了400余名儿童,相当一部分儿童在这里得到消息,和失散的亲人重新团聚。未能找到亲人的孤儿则在这里长大后,离开并开始各自的新生活。

    大多数孩子都曾亲眼目睹家人被残害或是死于肮脏不堪的难民营内,许多孤儿则完全不记得他们原来的亲人和自己来自于哪里。他们分别来自于那场冲突的双方——胡图族和图西族,但不分种族和差异,所有孩子在这里都得到了同等的关爱。事实上,“胡图”和“图西”这两个词从来不在因巴巴兹被提起。

    这些儿童就像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勇气、对彼此的爱护,正是人类友爱精神的最好见证。

    1998年,由于新一轮种族暴力的影响,罗莎蒙德不得不离开家园,并将孩子们安置到附近的镇上。在那里,他们共同度过了7年的漂泊岁月,为了躲避危险,他们在7年中不停地更换住所。

    直到罗莎蒙德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们才顺利回到种植园。这一年,罗莎蒙德为孩子盖起了新的楼房,这里面有4个大型寝室、1个用餐及娱乐大厅,还配备有厨房、教室、办公室、浴室、诊所和医务室等房间。2005年11月,回到种植园的孩子搬进了这所崭新的永久家园。

    在卢旺达,因巴巴兹是唯一一家私人运营的孤儿院,完全依靠捐赠来实现运转。为此,孤儿院成立了专门的网站,让善款接收得更为容易。

    儿童是卢旺达的未来。为此,因巴巴兹孤儿院倾全力为他们提供通往健康、幸福生活的机会,并让他们追逐自己的梦想。孤儿院致力于为他们提供教育、职业培训和生活技能指导。如今,因巴巴兹的110个孩子中就包括了1名学龄前儿童、54名小学生、41名中学生、10名职高学生和3名大学生,他们分别就读于周边的学校。

    小女孩因加毕拉·克劳迪娅(Ingabira Claudia)在1996年7月来到因巴巴兹,如今,她已经是一名高中生。安静、善于思考的她乐于响应一切志愿活动,在这里受到大家的喜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一,获得了该地区为优秀学生提供的奖学金。

    如今,因巴巴兹成立了同名的基金会,用于继承罗莎蒙德的事业,管理和监管孤儿院的运行。

    孤儿院现任执行总监迪文·昆兹曼(Devon Kuntzman)说:“只有两件事能让我喜形于色,一是孩子们从各自的学校中带回他们进步的喜讯,二是来因巴巴兹参观的人群见证我们仍然将罗莎蒙德的事业延续至今。”

    (高文兴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