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核心提示】 慈善之于他,是忏悔,是回报,也是其获得社会认可,并与其保持最佳安全距离的途径。 一次贵州之行,李春平散财共计173万元:支持希望小学建设120万后因担心不够,临时在捐赠仪式上让助手把8万元路费也拿了出来;捐助两位重病患者45万,则是源自他在飞往贵州的航班上看到报纸上一则新闻,提到一个名叫杨柳的14岁女孩身患重病,正在贵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于是,他随即改变行程,一下飞机就赶到医院,捐出了30万元现金。而在医院里,当他得知还有一位在乡村支教的女教师也急需帮助,当即又捐出15万。这位女教师的小女儿,甚至在一旁"惊讶地捂住了嘴". 一张媒体随后刊登的成捆现金堆放在杨柳枕边的照片,也让其在享受这些赞美时,一并遭到了"侮辱受捐者"的质疑和争议。不过,李春平可能已经习惯生活在这种冰火两极的环境之中了。 在他心中,似乎没有什么事比捐赠更重要,他不停地捐款,犹如一架硕大的纺纱机,绵绵不绝地牵出洁白的丝线。 20年来日捐万元 李春平常说是慈善让他的的生活突然变得"忙碌"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李春平以平均每天2万元的速度,以现金方式向社会捐款超过1.6亿元,并在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北京市慈善协会建立了总额5000万元人民币的三个慈善基金,极大地帮扶了社会各界的弱势群体。 2004年1月11日,在"真情北京--爱与你同在"慈善公益演出中,李春平向北京市慈善协会捐款500万元用于发展北京市的慈善公益事业,他因此获得由时任北京市政法委书记强卫为其颁发的"慈善家"证书,成为百年来第一个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慈善家"称号的人。据李春平本人统计,他至今捐款已达两亿八千万,20年来平均每天捐款2.8万元。 有人问李春平,做慈善是不是让他很充实。他老实承认:"是,我很充实。"不可否认,李春平的慈善是很随性的,他缺少其他具有商业头脑的富豪做慈善时的系统性和规划性,早期还甚至带有一些炫富意味。但慈善也给他带来了自我的满足、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李春平骨子里是一个中国人,要有血脉相传、儿女膝下环绕,有自己人生的结晶,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但对李春平而言,现在则是空守着豪宅,守着一屋子的金玉器物,这些是没有生命体征,没有温度的。"《忏悔无门》的作者、采访过李春平十余次的王春元评价道。 做最纯粹的慈善 "他太好了,非常有意思,有人情味,善良得不得了,善良得就像东郭先生一样。"熟悉李春平的人都这么评价。 李春平的捐款遍及全国,并且都是以现金形式捐出,而他自己很少计算自己的捐赠数额。"事实上,这些数额对我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李春平这样说,"捐了就捐了,如果还念念不忘那些已经捐出去的钱,那就没有诚意了。" 每次行善后,李春平都觉得特别高兴。"因为自豪,说是虚荣心也行。人家鼓掌,鼓得越响我越开心。"有趣的是,李春平还直接捐钱给那些上门求助的人。他专门为此设立了一个办公室,每个求助的人经过审核之后,就能从李春平那里拿到几万元不等的现金。 有人认为,这是李春平在作秀。但他却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对我来说,名和利已经没有用了。我现在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你说我还图什么?" 对于李春平不同于其他慈善家的善举,一位网友曾有一段经典的评价:这个世界上的善行有两大类,一类是工具型的,一类是目的型的。前者只是将慈善当做营销手段或者炒作方法,行为人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赚到更多的钱,所以他在行善前要仔细思考,要考虑风险成本和回报可能性;后者则是将行善当做终极目标,他不为别的,任何需要救助的人,都是他行善的对象,他之所以不考虑对象分类,甚至不怀疑对象的真实性,就在于他不求回报。(陈江宏) 【慈善档案】 他以平均每天2万元的速度,以现金方式向社会各界捐赠过亿元。因此,他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慈善家"称号,这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百年来第一次授予个人这样的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