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公益对如今的我们来说是什么?在格式化的思维中,公益或许就是一笔捐款、或是去孤儿院的一次慰问、或是贫困山区的一次远足,当传统公益有了自己的套路,这条路的尽头又在哪? 艺术离普通人很远,她高高在上,当有一天与公益相遇时,距离却如此之近。 2012年4月6日,一汽-大众奥迪“心动上海”艺术展闭幕酒会暨艺术品慈善拍卖会在被誉为沪上艺术时尚地标的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举行。 本次艺术展以“进取”为核心精神,由国际著名策展人顾振清携手尔冬强、陆元敏、张洹、王小慧等数十位当代艺术家,带来摄影、音乐、绘画、装置、新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当代艺术作品,生动地展示了上海三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当晚最大的亮点是成功拍出7组艺术作品,共筹得善款207.6万元人民币,该款项全部捐赠予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善款将用于可持续性青少年公益项目。 如今艺术与公益“搭界”的现象越来越多,到底公益只是艺术的点缀,还是艺术提升了公益的影响力? 国际知名策展人顾振清是国内最早从事艺术展览策划的一批人,在十多年的展览策划经验中,艺术的多元化功能让他意识到艺术正在走向公共化和社会化,而公益是其中一个最佳渠道。从2010年第一次在策展中加入公益元素至今,他在艺术、公益和社会中找到了连接点。 艺术、公益与社会 《公益时报》:您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为什么会一头扎进艺术领域? 顾振清:我对文化、艺术一直很感兴趣,因为历史就是人文。人文是人性的表现,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表达,很多是通过艺术来实现的,所以说艺术领域本来我就非常感兴趣。同时,艺术又是一个非常实际的职业和投资领域,一开始我就觉得这是个金饭碗,投入做艺术比投入做文学、诗歌、哲学更实在些。 艺术与公益需要激情碰撞 《公益时报》:您一直提倡艺术要走向公众,这次展览是不是也贯彻了您的这一理念? 顾振清:我一贯是想把社会和艺术做一个连接,把艺术推向公众,这是我1998年成为策展人以来一直在做的工作。有两种方式我是交替使用的,首先是对公众的引导,让他对当代艺术有亲近感,不显得陌生,这可称为 “胡萝卜政策”;第二种用视觉冲击挑战公众落后的、陈旧的审美趣味,这种方式我们称为“大棒政策”,“胡萝卜政策”和“大棒政策”要交替使用,否则的话只能投其所好,惯坏了公众,不能起到引导作用。 因为当代艺术的实践都是小众的,只有通过各种各样展览的现场,通过传媒的传播才能成为大众的知识和经验,也只有在这种“拉一把、推一把”之下,大众才能被你引导。像这次奥迪艺术展,通过这种降尊纡贵的方式,让大家认识到当代艺术跟奥迪的“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品牌形象是吻合的,是设计和想象未来生活的一种方式,这是艺术才能起到的作用,当然这也跟上海“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也是契合的,让大家感觉当代艺术并不是曲高和寡。 选择外滩3号这样一个时尚场所,跟品牌合作,走近公众,选择170多家媒体这样一个高曝光量的宣传,也是给大家一个信号,国内策展人把品牌、公众、时尚和艺术糅合在一起,传递出当代艺术社会化这样一种理念。 《公益时报》:公益领域也有一个走向公众的问题,公益与艺术的结合您也有过尝试,对此您有什么心得? 顾振清:我认为公益活动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艺术也是搭建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家和公益结合,就是种激情碰撞,是种互相的激发,激发了公益的创新可能,因此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多元化、多样性结合,也可以有更多的角度来认识公益和艺术的合作,这也可以创造一些新的中国方式,回馈给社会。比如说艺术可以和自闭症孩子发生关系,艺术可以和生理有先天缺陷的人发生关系,这就是艺术和公益结合的一种方式。 我想下一步,艺术家还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艺术推广、艺术夏令营各种方式来帮助更多孩子,无论是贫穷的孩子还是富裕的孩子。我特别愿意为搭建艺术与公益的平台尽份力,这也是艺术公共化、社会化的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一直是我的理想和理念。 中国艺术不能只停留在小众圈,应该走向大众。商业是个桥梁,时尚是个桥梁,甚至娱乐也是个桥梁,那么公益更是个桥梁,我们把各个桥梁结合起来的话,艺术就能影响更多人。 用5-10年时间 培育艺术类的公益组织 《公益时报》:但公益和商业的结合,会不会被认为是商业拿公益做噱头? 顾振清:这倒不会成为问题,因为公益是人人有责,对商业圈、时尚圈、娱乐圈来说,如果大家能给公益尽一份力,都是好的。不能将公益太神圣化,过狭隘化,公益适合各种场合,各个领域各个机构,既然艺术家、商业有心来做公益,这都是大好事,最后真正得到帮助的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对象,这些对象往往是弱势群体,往往是社会高速发展中所遗忘、所落下的群体,所以无论什么机构只要有公益的心我们都应该支持。 即使有人出发点是拿公益来做包装,我觉得也不见得是坏事。这种公益行为、艺术行为的发生会潜移默化影响更多人,起到示范和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不也做成真公益了吗? 《公益时报》:您过往做过的艺术与公益结合的案例能介绍一下吗? 顾振清:2010年的时候,艺术家文芳想把自己卖出作品的一半收入拿来做公益,捐给宁夏的妇女,但画廊不同意,后来文芳找到我,我觉得商业机构剔除她的计划,并不意味着艺术圈没人接受这个理念,所以和文芳合作了一个叫“天堂”的展览,展出文芳20多件雕塑、影像作品,其中有七八件作品卖出了约20万元,捐出了一半给宁夏妇女协会。后来还搞了一系列活动,请宁夏的十几个妇女来北京参观,拓展她们的视野。 去年就是和真爱梦想基金会的合作,它的财务报表是全透明的,是一个运作相当规范,让人信任的公益机构。我当时组织了5件作品参加了真爱梦想在深圳的慈善拍卖,募集善款174万,占当年真爱梦想全年募款额的5.6%。 这170多万可以建17个真爱梦想的教室,还可以将这些艺术家的名字冠名到这些教室里,我当时感觉非常荣耀,原来艺术家也可以有这么大的力量,跟社会上有财富的人和大机构一样可以帮助人。 《公益时报》:您接下去在公益领域有什么计划? 顾振清:我正在注册一个展览策划事务所,准备通过事务所逐步形成一些策展行业的规范,用5到10年时间,鼓励各种的艺术类的公益组织出现。 艺术展览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纯粹谈公益像说教,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公益价值,会让人有更多的体验。以前的悲情公益现在不适合了,艺术的介入会让公益更富创新性,传播上也会更有力。 理想主义不能远去 《公益时报》:在您身上洋溢着浓重的理想主义情怀,这和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有关系吗? 顾振清:有关系。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在进步,大家都很憧憬明天,那个明天是要通过我们的手来建构,大家都有社会责任感,是当仁不让的去承担很多社会责任,去挑起社会价值建构的重担。所以每个人都追求知识最大化,良知和理性精神的深度等等,社会责任成为个人价值实现的空间,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我们也每天都在实践个人的社会价值,我整个学习的人生和策展的视野都和我大学时还有之后的理想主义有关系。 《公益时报》:在商业化的环境下,追求理想和获得商业利益矛盾吗? 顾振清: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社会理想的同时,其实是可以顺便调整个人生活,甚至完成个人财富积累,这不矛盾的。你天天想着钱,钱会离你远去,你在不想钱,在做事业的时候,钱自然会来找你,所以我觉得承担社会责任就是我人生价值奋斗的方向。 一个人一定要有大格局,大目标,这是必须的。 《公益时报》:您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顾振清:艺术改变生活,创新改变世界定义是我的第一人生目标。(辛朝兴 戴高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