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张晓芳 三月的厦门较之北方,已早早进入了春季。着眼处尽是新鲜的嫩绿,城市中四处可见的橙黄色的炮仗花欣喜地簇拥在枝头。迎着清凉的春雨,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公益时报》记者慕名来到位于厦门市长青路11号的嘉莲街道爱心超市。在绿树枝条的掩映下,爱心超市偏安一隅,很宁静,安心等待我们的到来。 不足100平米的房间里,四排长长的货架平行伫立,各种物品被分门别类地整齐码放在货架上(有油、米等食品;洗洁精、毛巾等生活用品;还有衣服、学习用品等)。一位阿姨在近门的空地处安静地整理着新接受捐赠的衣物,看到我们的到来,报以羞赧的一笑,复又低头认真做手头上的工作。接待我们的是爱心超市的兼职管理员——小赖,一位温婉的南方女子。她从爱心超市在2004年5月30日成立的半年后就开始担任兼职管理员一直至今。我们均佩服她的坚持与热情。她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能时刻感受社会的温暖”。 我们来时,她正在总结上一年度的工作情况。我们有幸获得超市最新的统计数据:思明区嘉莲街道爱心超市2011全年共接收捐赠187次,收到捐赠物品13597件,价值约33.2万元,收到捐款30.5万元。1-12月,爱心超市共向辖区1988户·次困难家庭发放了爱心物资12310件,价值约33.6万元,受益困难群众达3957人·次。此外,嘉莲街道爱心超市还向同安莲花中心小学、汀溪镇褒美村五保户捐赠书籍、学习用品以及粮油等物品共计2269件,价值约2万元。 如此令人欣喜的成绩,厦门思明区嘉莲街道爱心超市的声名远播,确是名不虚传。小赖向我们娓娓道述她多年的经验与体悟,也一一对我们的提问作出解答。 捐赠已成为厦门人习惯 嘉莲街道地处厦门岛繁华的商贸中心,大部分居民生活殷实。但辖区内也有部分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仅靠政府的低保和救济维持生活。因此,街坊邻里的贫富差别成了影响社区和谐的问题。很多好心人有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关心和捐助这些困难群体,但是苦于没有一种合适的途径来实现。用社区居民的话来形容是“有心助人,无处尽力”。2003年底嘉莲街道开展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活动,居委会干部和居民提出“在社区建立捐赠物品交流站——超市”和“建立‘爱心驿站’”的提议。“爱心超市”正是基于此提议的基础上而形成建立的。2004年5月30日,嘉莲街道爱心超市正式向社会开放。 爱心超市的创办,为群众的捐赠行为和困难家庭的受助搭建了平台。爱心超市设有26个货架,2个仓库,在社区设有10处捐赠点,开通了11部捐赠热线电话,并在长期运转过程中形成了固定每月最后三天为接受捐赠的日子。热心的居民和企业,通过网站和热线电话了解受助人群需求及超市所缺物品,在固定的日子送到爱心超市,如果是大宗物品工作人员便会上门收取。 小赖告诉《公益时报》记者,以前在捐赠淡季,捐赠物资短缺,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但是在爱心超市的宣传与带动下,爱心物资源源不断。每月的最后几天是爱心超市最热闹的日子。她说:“居民在逛超市或采购生活用品时就会顺便多买一份,等到月底捐赠日时送到超市。或者家里闲置但功能齐全的电器,居民也会送过来。家庭消耗性日用品如油盐酱醋米、旧家电如电风扇是困难群众的最爱。” 厦门是全国闻名的文明城市。当地人民素质高,慈善意识浓厚。在当地政府的带领及推动下,帮助他人,定期捐赠已成为了厦门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已然常态化。 有尊严地接受捐赠 爱心超市主要面向社区的低保户、低保边缘户以及非本市户口的外来困难家庭。 爱心超市的运作方式实现了救助方式间接化。赠受是一件敏感的事,如果捐赠者与被救助者直接接触,由于种种因素会给双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通过“爱心超市”这个环节,实现了赠受的间接化,保护了被救助者的尊严,提高了救助的针对性。爱心超市为赠受双方提供了一个自愿、自由、舒心的环境。赠受双方不见面,赠者不以物少而为难,受者不以获赠而窘迫。用受助者的话说:“逛爱心超市就像逛商场一样自在,我们感觉到别人的爱心,却不需要直接面对他们,不会觉得难为情”。 除了不用直面捐助者,爱心超市在运作时还对困难户如何获得捐赠物品创新了一套分值管理办法。《公益时报》记者看到超市的所有物品都没有价格,但相对应的都标有不同的分值。原来,爱心超市根据数量的多少、使用期限等多种因素,给各类物品标以一定的分值(类似于价格)。被救助者每个月有固定10个分值的购买力,凭街道发放的“爱心超市物品领取证”,在规定分值内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物品。 小赖告诉《公益时报》记者,通过分值管理办法,受助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取额外奖励分值,来兑换物品。这样受助者不会觉得他们是在接受施舍,而是在获得帮助的同时他们也相应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力。受助者可以参加社区的公益劳动,如社区大扫除、安全巡逻等,社区会对他们的劳动进行认定,给予积分。有的受助者月积分可高达50分。刚才在进门时看到的那位整理衣物的阿姨便是来超市帮忙的社区低保户,她今天的劳动便可获得积分。 同时,为鼓励未成年人学习,加强受助者的精神文明建设,爱心超市内的学习用品、文化用品、未成年人的生活用品等一律不计分值。 创新管理模式 从2004年至今,爱心超市已对外开放9年。良好的运行得益于管理的创新。除了在上文中提到的分值管理办法,爱心超市的其它管理做法都是值得推介与学习的。 长效机制护航。为了保证“爱心超市”的有效运行,嘉莲街道爱心超市精心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机制:一是公开透明。建立捐赠物品的接收、发放、报废认定、进出公示等制度。向捐赠者出具收据,将收、发物品等情况通过街道爱心超市宣传栏及网络进行定期公示。二是为民负责。建立物品质量检验制度,保证物品的安全性,包括全部家电一律经过安全检测、维修方可上架,衣物、床上用品一般要求全新,食品、药品一律在保质期内,书籍等文化类用品经过把关认定是健康向上的。三是方便捐赠。居民可将物品就近送到所在社区居委会,也可拨打热线电话,由街道、社区派人上门收取,确保居民的捐赠热情。四是爱心表彰。设立表彰栏,发放爱心证书等,以鼓励个人和社会的捐助行为。五是后援保障。成立由辖区内的热心单位和个人组成的“爱心联谊会”,参与“爱心超市”的重大决策,随时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信息管理,力求供需信息对称,避免资源浪费。爱心超市开设了网站,除了定期公布运作情况、捐赠物品进出明细,便于社会监督外,网站还发布困难家庭所需帮助信息,以及超市目前短缺物品信息,以便群众有针对性的捐赠爱心。小赖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过去的慈善救助存在物品发放重复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受助者的实际需求,比如去年向困难户发棉被,大家都发棉被。今年还是棉被。有了网络和热线电话,捐赠者的爱心不会浪费,受助者会得到最有效的帮助。 物品管理,“滞销”物品义卖,带动青少年慈善教育。虽然实行网络信息管理,但是爱心超市还是会收到一些受助者不需要的物品。为了让每一件捐赠物资都能给困难群众带来切合实际的帮助,爱心超市采用上街义卖的办法将“滞销”物资变现。现金将存入街道爱心基金,由街道财务进行专门管理,采购实际需求物品。爱心超市的义卖队伍通常会由学生们组成,学生通过参与此类社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慈善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所以爱心超市也成为了厦门市青少年的德育基地。 自2004年嘉莲街道爱心超市创办,其成功经验便迅速在厦门岛内推广,至2011年仅思明区就建立了11家爱心超市。嘉莲街道爱心超市被誉为“新时期慈善事业的新模式,政府帮困工程的重要补充”。 感谢小赖的耐心接待与解答。告别这位可爱的姑娘,我们走出爱心超市,深呼吸这雨后清新的空气,带着久别的清香与甘甜。仔细体味本次对嘉莲街道爱心超市的采访,感受的不仅是爱心超市的先进慈善模式,更是厦门蔚然成风的民间慈善行为、厦门人根植于心的慈善观念。是的,慈善就在你我身边,正如这春季开得正盛的炮仗花,随处都能看到那一抹温暖的橙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