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刘丽波/文 刘建民/摄 “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3月30日,中国科技馆科学乐园,身着藏服的尼玛卓嘎笑容灿烂。这是她来北京的第14天,也是她病愈出院、告别先心病的日子。 爸爸妈妈一直笑着跟在尼玛卓嘎身边,不停地给她拍照。一会儿观察蚂蚁搬家,一会儿在音乐墙上弹奏一下属于自己的音乐……科学的乐趣让尼玛卓嘎和一同来京的伙伴们兴奋不已。 这是“同心·共铸中国心”活动救助的第三批西藏先心病儿童。3月16日,包括尼玛卓嘎在内,12名西藏山南地区先心病儿童抵达北京接受治疗,他们中最大的不到13岁,最小的1岁多。两周后,除最小的一个要晚十天左右出院外,其余11个孩子都顺利康复出院。 当日,在游览天安门、中国科技馆和鸟巢后,11个孩子及其家人登上列车返回西藏。对于他们而言,告别先心病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难忘的日子 虽然只有14天,但这注定是一次难忘的旅程。 跟尼玛卓嘎不同的是,相比于旅程结束前的游览,爸爸洛桑和妈妈仁增措姆最难忘的是手术那天。 12岁的卓嘎是家中的独生女,自小体弱多病。初来北京时,仁增措姆很少说话,眉头微皱。虽然刚三十出头,但洛桑和仁增措姆眉宇间都长出了很深的皱纹。“手术时有点儿担心,也有些激动,希望孩子早些好起来。”洛桑说。 手术很顺利。康复期间,尼玛卓嘎喜欢玩儿橡皮泥,妈妈则一直陪在身边,爸爸会抽空出去给她买新衣服。如今,看着康复的女儿,笑容一直挂在夫妻俩的脸上。 相比之下,袁锐的康复之路要更曲折一些。 袁锐今年12岁,7岁那年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病情较为严重,并在8岁时接受过一次手术。“表面上好像看不出来,但身体一直比较弱。”袁锐的爸爸说,袁锐患的是动脉导管未闭,一次手术无法痊愈。 这次在共铸中国心基金的资助下,袁锐来京接受了第二次手术。“没什么明显的感觉,就跟平常一样。”很快,袁锐也康复出院。 “‘同心·共铸中国心’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孩子们出院这天,中共西藏山南地委统战部副部长陈胜有些激动,“来的时候,孩子们有很多愿望,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治好病,今天他们的愿望实现了。” 不仅如此,孩子们想“看看天安门、鸟巢……”的愿望也在这一天变成了现实。 爱心的传递 “孩子们活泼开朗了很多,跟刚来时很不一样。”两周来,陈胜亲眼见证了12个孩子和12个家庭的改变。 2011年8月,“同心·共铸中国心西藏行”组织数百名医疗专家进藏义诊,并筛选出适合手术的先心病患儿进行救治。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同仁医院亦庄分院承担了此次手术救治工作。 “从检查结果看,这些孩子的病情都不是很复杂。只有最小的那个孩子查出有膈疝,相对复杂一点,但很快也可以康复。”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关兆东坦言,对于这些孩子,各方都给予了一些特别的“关照”,包括公益机构、医院、志愿者、企业等等。 关兆东觉得,这种“关照”正是爱心的传递,医院只是这场传递中的一个环节。 从发现患儿到提供救助,直至最终治愈,涉及诸多环节,要经过很多人的“手”。 “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社会各界都在伸出援手。比如当地医院和医务人员、专业的志愿者、政府的协调、企业的捐赠以及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是一个长长的接力。”关兆东说。 在这条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爱心人士的公益链条上,所有参与者都在不同环节上尽自己的责任。政府部门支持、专家义诊、企业捐赠、媒体互动……如今,“共铸中国心”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现代公益模式,活动的社会效应也日渐显现。 比如,2010年6-8月,“共铸中国心”西部健康关爱行动进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712名医学专家共为2.3万名患者开展义诊巡诊、救助救治及健康教育活动。2011年8月,“同心·共铸中国心西藏行”活动共巡诊1.8万余人。 爱心的传递也带来了更多希望和可能。 此次,通过“共铸中国心”平台,同仁医院与西藏山南地区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将同仁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进行共享,遇到疑难病例还可以远程会诊。这对于33万山南同胞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