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张逢 2011是个多事之年,天灾频生,企业负面事件频发,一切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都备受关注。由于社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要求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公众和媒体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监督水平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提升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也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不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资企业,都不约而同在2011年深入思索同一个议题:企业该如何走出社会责任困境。 在历年来的中国慈善排行榜各项榜单中,一直都在关注企业全年在各类型公益行动中的捐赠金额、管理、使用以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当中所取得的进步与不足。2011年,中国上榜企业707家,合计捐赠116.07亿元。在企业榜单前十名中,中石油、中国泛海控股集团以及陕西亨通高科技集团位列前三,捐赠金额约占企业总捐赠额的19%。 研究自2007年至2011年的中国慈善排行榜企业捐赠统计可以发现,央企一直在企业慈善捐赠中排行前列,各类国有金融企业、其他国企以及民企也都在面向救灾、扶贫、教育、社会公益、助学助残等目的的公益捐款行动中有着良好的表现。然而据与慈善榜同时发布的2011年慈善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通过对中国国企100强、民企100强以及外企100强共30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低下,除电力供应业处于领先阶段之外,大多数行业都处在旁观的阶段。整体来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领先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外企当中,欧、美、日在华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则好于韩国和亚洲其他国家。 国企在进步中遭遇挑战 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公众和舆论的要求与监督,更是需要政府机构进行良好的政策优化,推进制度安排与实践指导。为此,2012年国资委将根据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出现的特点和问题,制定发布《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指引》,探索建立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为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推进提供框架指南。这一举动虽然仅仅是在宏观上为央企设定指导框架,并没有就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发布报告的内容结构作明确的指导,但表现出的沟通意愿则是在企业与公益之间搭建了一座意义十分重大的桥梁。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的研究数据当中显示,在包含了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以及其他国企的国有百强企业构成里,央企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明显好于另外两类国企,这不仅得益于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更与近年来国资委的推动密不可分。但是在各种进步的背后,挑战与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便指出,突出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包括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不深,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此外,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力度相对较弱,这种沟通无论是机制还是方式方法上都比较欠缺。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已经意识到,在透明运营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能力上,各类国企都需要大力提高能力,塑造品牌的意识也应该在新的一年里着力提升。 金融类民企表现尚佳 在各种公益事件频发的一年里,由于国有企业的抢眼表现,使得多数中国民营企业看似仍然在作为旁观者置身于社会责任发展道路之外,且差距并不算小。 在对中国百强民企的社会责任调研结果显示,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两家金融类企业处于领先者的地位。而在近年来中国慈善排行榜所公布的历年企业捐赠前十位的名录当中,也会经常见到银行、保险等领域民企的身影。捐助的目的则较为宽泛,涵盖了救灾、教育、医疗、社会公益等多方面。这两类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履行更为重视,少数技术企业、医药和房地产企业在此方面的表现也呈现出追赶领先者的趋势。然而在民营企业这一数量相当巨大、行业覆盖范围极广的群体当中,在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表现方面,两极分化却相当严重。例如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等社会责任发展进程仍然相当缓慢。作为中国企业形态组成当中的重要部分,这样的现状应当在2012年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改变。 社会责任缺失的外企 在刚刚结束的3·15晚会上,麦当劳、家乐福这两大知名外企因为诚信问题顿时被摘去了光环。而在2011年12月举办的“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展”上,一向以“最佳雇主”自居的沃尔玛、松下等企业的身影也消失在近百个优秀案例中。接连发生的负面事件,恰恰透视出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心不够,在企业社会责任践行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重大问题。“蹩脚的解释、滞后的回应、暧昧的态度……”这都成为外资企业在面对负面曝光危机时的写照。 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披露,在接受调研的300家企业当中,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值低于国有企业超过60个百分点,将近八成都处于“旁观”的状态。其中,这些企业责任管理落后于责任实践,在责任实践中,环境责任领先于市场责任和社会责任。报告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社会和环境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传统领域,服务客户、关爱员工等责任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而责任管理是新兴管理实践,许多外资企业尚未将其纳入企业管理体系。 如何才能让生存在中国这个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的国度当中的企业走出困境,逐步加强正面形象的建立呢?各类研究、官方言论以及公众舆论焦点都集中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这一基础而又重要的环节之上。 在2011年度中国上市公司482份独立报告披露指标中可以发现,企业对于责任管理信息披露最优,员工客户的管理信息较多,公益管理信息和社区参与信息表现不足;战略信息披露一般较为全面,但质量有待提高;绩效信息披露最差,表现为信息披露不平衡,缺少关键绩效指标。 绝大多数公司“报喜不报忧”,负面信息披露较少。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少有提及社会责任履行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鲜见对改进措施或重大负面事件的披露。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人士分析认为,在评价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时,以上信息都会成为评判企业社会责任进程的标准,必须得到相应的重视,也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跟上国家公益慈善发展的脚步,才能成为公益的中坚力量。 我们希望看到,在今后的中国慈善排行榜企业捐赠名单上,国企可以继续依靠积极负责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慈善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民企和外资企业也通过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和管理,逐步走出“旁观者”的位置,成为真正具有公益慈善意识和能力的领袖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