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月植树节的这天晚上,第七期“京师公益讲堂”在北京师范大学如期举行。 台上,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畅谈如何用企业的方式做公益,而作为主办方负责人的王振耀也忆起他和汤敏相识十年间的点滴。台下,已有细心人发现,由王振耀担任院长的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下简称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已经悄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这次更名将为中国公益研究院迎来更大的发展。”王振耀笑着说。据介绍,公益研究院更名后升为大学的二级学院。在今年1月份研究院召开理事会后,北师大就向教育部提交了申请,2月份新学期开学后不久,教育部正式下达批文同意更名。 王院长的贡献 从以“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之名诞生到现在更名“中国公益研究院”,中间横跨了1年零8个月的时间。 2010年6月21日,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在北师大揭牌——上任院长的王振耀曾经是慈善事业的监管者,经李连杰成功游说,藉此彻底由政府走向民间。 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是中国第一家可颁发EMPA学位的公益教育科研机构。由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任理事长,北师大校方代表、常务副校长董奇和马云、马蔚华、马化腾、王石、冯仑等著名企业家也都出任理事。而王振耀手中,拥有一支在国内学界知名的社会政策研究团队,当年首批筹措的2000万元人民币运营资金,主要用于慈善事业的研究,并宣称要致力打造像布鲁金斯学会似的智库。 随后一年多来,王振耀比当官员时更加忙碌,频频对各种与慈善公益有关的舆论热点进行回应——在“巴比”来华,郭美美、卢美美事件之后,王振耀先后就“政府慈善”、“巨额股权捐赠”、“慈善基金免税”、“善款流入财政”、“富人捐赠”等个案事件都做过公开表态。 在王振耀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的任期内,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促成壹基金深圳公募。 在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成立三个月后,2010年9月12日,李连杰戴着老旧的棒球帽,穿着10块钱的布鞋,在央视《面对面》的演播厅里“大倒苦水”,他指着自己的两鬓白发道出了“壹基金”不为人知的“困境”:“壹基金计划有可能中断。” 时任深圳市民政局长刘润华看着电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两周后,刘润华致电好友王振耀,请他穿针引线,邀请壹基金来深圳落户,并承诺提供一切方便。“当时他眼睛都发光了”,王振耀笑着回忆起李连杰确认“喜讯”后的样子,两个多小时的会谈就达成了大致决定。2010年12月3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注册成功。 公募后的必然 取得公募基金会身份一年后,是否需要继续冠名一家公益研究院? 2012年1月11日,在壹基金满周岁的当天,深圳招商银行大厦二层会议室,62岁的银行家马蔚华和王石、冯仑、杨鹏等人再次讨论起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数位理事频频举手示意发言,在他们手中那张财务报表上罗列着上一年7000多万元人民币的决算和2012年9500余万元预算,这些款项来自于数百万名中国公民的捐赠。 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创立时,壹基金的身份尚是在上海注册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会,随着上海壹基金的注销和深圳壹基金成立,身份变化导致了壹基金的理事们重新思索与公益研究院的关系。“壹基金现在是公募基金会,它每一笔钱的支出,都是要有非常具体清晰的项目,没有不定向的资金,也就不再好用来支持研究院的基本费用,而且研究院升格也是难得的好事”,关于对研究院进行更名,各位参会理事很快取得了共识。 “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更名是壹基金成为公募基金会后的必然”,3月16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鹏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2011年,深圳壹基金给予壹基金研究院的经费支持是400余万元。杨鹏说:“原来的壹基金研究院由壹基金持续承担所有的相关费用,现在变更后,壹基金仍是研究院的理事,但将不承担固定费用,而是在项目合作方面,尤其是政策研究和政策倡导方面会继续合作”。 研究院扩张 “有了‘中国’两个字将有更多行业资源进入,让更多的合作者加入进来,盘子会更大,而两年内,研究院也会加快人员扩张”,中国公益研究院工作人员表示,研究院越来越受新的理事成员关注,愿意出资金的不在少数,目前已有30多名工作人员的中国公益研究院人手还是不够。此时,在网上输入“中国公益研究院”进行搜索,多条招聘信息位列前排。 该工作人员亦透露,研究院目前每个部门都在招人,仅研究部就要招到10个人左右,未来研究院的规模可能会在50人左右(这个人数将超过深圳壹基金的工作人员人数)。随着项目越来越多,北师大新腾出400多平米的办公场地,用作培训和公益网校。而后者,将致力成为研究院的拳头产品,努力囊括各个层面和阶段的公益教育。 “现在还是过渡阶段”,王振耀表示,更名后的中国公益研究院其理事长依然为电影明星李连杰,他拟在今年4月的博鳌亚洲经济论坛上宣布研究院更名,届时会有更详细的说明和相关章程公布。 而杨鹏表示,未来研究院的发展,将由各家理事机构共同商议,每家各拿出一笔钱来保证研究院的基本费用,余下的部分由研究院通过公益服务和公益募捐来寻求发展。研究院在充分研究、多出成果、公益交流与倡导、培养专业公益人才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一部分造血功能。 2011年,公益研究院赴美国举办了中美慈善交流、进行了多场公益从业人员和媒体记者的培训,以及儿童福利报告的撰写等多项活动和研究。而目前他们最看重的工作是《2011中国捐赠百杰榜》的推广。而对杨鹏而言,未来深圳壹基金的工作重心则放在月捐计划上。 “没有内幕,没有坊间传言,一切就这么简单。”杨鹏说。 ■ 本报记者 陈江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