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戴高城 “这个项目无论是规模、合作方式、社会效果等,都带有实验性” 公益的新领域 3月2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通用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为期三年的“回归·栖息地”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鉴于公益组织与跨国公司合作,共同支持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际上倡导的环保热点话题紧密联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整个启动仪式伴随着候鸟迁徙、湿地特征、项目成果预期等信息的传播,气氛热烈。在一些环保专业人士看来,这个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更在于它的典型性和示范性,至少中华环保基金会秘书长李伟是这样认为的。 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是世界三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分布在我国中东部辽阔海岸线上的一系列重要湿地,为这条线路上的迁飞鸟类提供了必要的繁殖地、栖息地、越冬地。由于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污染,以及围垦、过渔等原因,造成湿地退化、食物减少,栖息地环境恶化,同时风电场的开发建设、人类的捕杀,也给候鸟迁徙带来现实的威胁。 该项目选择“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三个具代表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即有计划地在上海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局部湿地水质治理改善和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工作;在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饮水工程建设和在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黑嘴鸥繁殖地隔离保护工程,同时建设候鸟迁徙驿站,作为鸟类食物补给站、病伤救助站和科研观测点,最终改善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及候鸟保护在国内与气候变化、垃圾分类等热点相比,还不是一个民众广泛关注的话题,人们对其了解认识普遍不深,直到湿地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的日益严重,这一概念才开始走入公众视野。环境保护部自然保护区处刘玉平处长介绍到,“虽然近年来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日益重视,到目前为止已成立2588个自然保护区,占到国土面积的14.9%,但社区矛盾、管理落后、投入不足和人才缺失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湿地保护还工作还急需加强”。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相关项目负责人认为,“像湿地保护这样具有专业性和地域性的公益项目,一般的民众和NGO组织较难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参与其中,“回归·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环保公益项目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平台”。 对话李伟 《公益时报》:您期望这个项目最后会有什么效果? 李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侵占自然、破坏自然的现象越来越多,从数据上看,整个物种灭绝的速度没有减缓,虽然这个项目主要还是针对候鸟的保护,但希望通过实施这个项目,唤起更多志愿者和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公益时报》:这个项目与基金会之前运作的项目有何不同? 李伟:这个项目无论是规模,合作方式,社会效果等,都带有实验性,就像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副总裁徐如杰所讲,这个项目三年规划的实施是为将来进一步拓展做准备。从我们基金会来说,以前较少这类综合性系统性的项目,大多都是单一的项目,如保护大熊猫、或东北虎,如果说以后照这样的模式做,我们会在与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合作取得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参与,这面临更大的挑战。 《公益时报》:基金会与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此次合作的动因是什么? 李伟:这次与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合作,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个共同诉求引导促成的。据我们了解,通用汽车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一直是环保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先行者和倡导者,致力于把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到日常运作的每个环节中,同时也始终关注在华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履行企业公民责任。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我们和通用汽车有着一致的诉求。 《公益时报》:相对于跨国企业在环境领域的关注,国内企业对环保的认识是否还需要加强? 李伟:随着企业社会公益行为的理性化、热点化和常态化,环境保护方面的公益活动正在成为国内企业,包括国企和民营企业的重要选择。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作为专业的全国性环保公益组织,会在项目设计、执行等方面进行更有成效的创新和积累,为企业实现环保公益愿望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围绕环保中心工作,服务自然、服务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