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人物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自述
   第13版:视觉
   第14版:企业公民
   第15版:国际
   第16版:国际
Shokay:社会企业也时尚
用牦牛绒编织可持续的幸福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要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人物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自述

第13版
视觉

第14版
企业公民

第15版
国际

第16版
国际

新闻内容
2012年02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用牦牛绒编织可持续的幸福

    Norlha帮助当地“老弱病残”的村民找到工作机会,如今Norlha已经拥有110名当地员工,其中72名是妇女,他们经过一年的漫长培训掌握了编织技能

    怎样改变藏民养牛羊——卖牛羊——继续养牛羊这种风险高受益少的现金的模式?如何让他们工作得有尊严、幸福,并且生活的体面?

    来自美国的Marie走进中国甘肃南部一个藏族小村庄时,晨雾正在退去,缓缓起伏的丘陵上,有着小小的黑色帐篷,牦牛和羊群在悠然吃草。

    在牧区有多年旅行经验的Marie,已经非常习惯这种经典美景,然而当她被友人带进一组传统的藏式木屋的那一刻,她还是脱口而出:“我的天,这竟然是真的!”在她的面前,有几十个藏族人正在大玻璃天窗下,井然有序地工作,他们正在用纯手工的方式和最上等的牦牛绒,一寸一寸地生产着含有藏族文化元素的高档围巾,而这些艺术珍品,很快将被送到爱马仕、路易威登、索尼娅在法国的店里,被来自全世界热爱奢侈品的人们订购!但最让Marie难忘的,是工人们抬起头对她的大方纯净的笑容,以及有尊严的工作状态。

    这个位于距甘南海拔3200米的小小工厂,就是Norlha(诺乐),它成立的初衷就是为当地村民提供放牧以外的生计选择,通过4年努力,它已经成为牧区可持续的替代经济的实践者。

    村民的朴实愿望

    仁多玛村在广袤的藏区不太显眼:200多户人家,1500位村民住在离甘南合作市23公里的地方,海拔3200米的广阔草场上天然放养着6000多头牦牛。

    在外界人看来,一头牦牛能卖上几千块钱,那么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可以蓄养40头左右的牦牛,100头羊,那就是几十万块钱甚至上百万的财产,每个牧民都应该非常富裕!

    而事实上,牛羊对于牧民,就像房子对于城里人,牧民等于是赶着自己的全部财产在草原上走来走去,一旦碰到雪灾,很可能所有财产就打了水漂。

    而且牦牛和羊都需要在最好的年龄出售,才可以卖到合适的价钱,而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每年只会卖几头合适年龄的牦牛和大约20头羊,换来一万三四的零花钱。

    于是仁多玛村人产生了一个非常朴实的愿望,就是能够多和外界沟通,除了简单地出售牛羊外,能更好地利用牲畜资源,为村民带来多一些收入,而这个愿望有幸得到了合作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7年在合作市政府和村所属的佐盖多玛乡政府的悉心帮助和指导下,村里成立了畜牧流通援助协会,并且在合作市正式注册。

    协会建立了,那么可以做些什么,才能改变养牛羊——卖牛羊——继续养牛羊这种只能带来很少消费现金的模式呢?

    仁多玛人把目光再次投向了陪伴他们度过了无数严冬的牦牛。

    牦牛是藏族人的宝贝

    阿卡(藏语:大叔)东周坐在山坡上,一面看着他的三十几头牦牛,一面满含爱意地说:“牦牛对于我们传统的藏族人来说,可是不能缺少的啊!我们吃的酥油、曲拉(一种藏式奶酪)、织帐篷用的毛都是它给的,拉东西更是好帮手!它就像家里人一样。”

    在一般动物无法生存的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作为藏族人伙伴的牦牛可以在零下30度安然地生活,这是因为在它粗糙的黑色牛毛下面,有一层极为珍贵的、浓密而柔软的绒毛,当地牧民把它亲切地叫做Khullu。牦牛会在春天自然脱下第一层Khullu,每头牦牛只能产极少量的Khullu,而最上等的Khullu产自2岁大的牦牛,更为珍稀。

    曾经有人从仁多玛收过Khullu做牦牛绒衫,收购价压得很低,而牦牛绒又只能用手轻轻采集,很耗时,牧民们都不愿做。

    仁多玛村人想,那为什么不自己收绒,自己做纺织品呢?收绒可以给牧民一个公道的价格,又可以增加本村人的就业;而且牦牛绒产品相对羊绒产品,非常稀缺,市场的认可度很高。

    于是一个工厂雏形出现了。

    超乎寻常的耐心

    很快,仁多玛村人决定就在村子里,尝试做一个小小的工厂Norlha,用在当地收集的最好的Khullu,来做美丽柔软的手工围巾。Norlha这个名字从藏文中来,意思就是“牦牛是珍宝”。

    不会织围巾,开始学;没有厂房,自己建。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村民们一点一点向来自柬埔寨、尼泊尔的高级技师学习选绒、纺线、梳线、织面料、结穗等工艺,向汉族师傅学习建造宽敞明亮的厂房。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信心也增强了:原来我们也可以学会放牧以外的事情!

    这个培训过程,从2007年到2008年,花了整整一年。看似很慢的培训过程,为Norlha诺乐产品质量和后来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特别坚实的基础。

    奇怪的招工标准

    Norlha的工厂建起来了,有纺织间、后期间、洗染房、仓库、办公室。招工在村子里开始了,居然是先招“老弱病残”的村民!于是阿卡东周等一批老人、家里用不上的弱劳力、残疾的员工以及家庭困难的村民进来了。2008年第一批三十多名员工在新建好的厂房门口笑着合影留念,3年后的今天,他们一个都没有流失,而且身边又多了很多乡亲。

    如今Norlha诺乐总共有了110名员工,其中72名是妇女。很多人问,手工纺织多慢呵,平均一个人三、四天才能织就一条围巾!但是如果都换成大机器生产,就不需要那么多村民就业,违背了建厂的初衷,而且丧失了手工定制的魅力,所以直到今天Norlha都在坚持手工生产。

    传达幸福的美丽珍品

    就这样,每年大约9000条美丽的纯手工的牦牛绒围巾,开始在仁多玛村人手中诞生。

    从单一花色到后来每年出品的春夏和秋冬两个系列,从对市场的茫然到为路易威登、爱马仕、索尼娅手工定制,Norlha对人的尊重和前期的扎实培训很快体现出优势,产品不但拥有欧洲的稳定客户,在国内也开始被更多喜爱手工定制的人们认可。

    Norlha的人们其实还有一些其它愿望:继续招收当地的村民就业;生产围巾以外如小熊玩偶、牦牛玩偶、手套等编织品、毛毡帽子、柔软的地毯等;能有一个工人们劳累一天后可以洗浴的地方;妇女职工照顾不过来的孩子可以享受到托儿服务……

    Norlha也在不断地尝试在当地的环保工作,使用昂贵但是低污染的进口染料,每年宣传垃圾收集,每年带职工在当地种树,并且希望开展更多环保活动保护当地草场和水土。

    Norlha和仁多玛村人,正在用单纯而朴实的幸福感,在每一个当下,实现着可持续的彩虹。

    (据《社会创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