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封面报道
   第07版:封面报道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社会创新
   第11版:人物
   第12版:视觉
   第13版:视觉
   第14版:自述
   第15版:方法论
   第16版:国际
社会组织应争取舆论管理主导权
监督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要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封面报道

第07版
封面报道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社会创新

第11版
人物

第12版
视觉

第13版
视觉

第14版
自述

第15版
方法论

第16版
国际

新闻内容
2012年02月1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监督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

    邓国胜 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在过去,公众即使有监督的意愿,由于缺乏参与的渠道和表达的途径,往往难以实现监督的意愿。但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不仅有表达的渠道,而且非常便捷和快速,成本也低。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公益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其特点主要是:监督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传统上,公益组织只需要接受政府的监管,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很少,但现在,媒体与公众的监督正开始逐步增多;监督的时效性更强,以前政府主要依靠每年一次的年检,而现在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监督随时都可能发生;监督的渠道更为畅通,以往公众的监督主要依靠向政府举报,传统媒体往往报喜不报忧,但新媒体的出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每个人都可以便捷地进行监督;监督的范围更广,以往监督的内容主要是刻板的年检报告,现在公众可监督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张发票、一张现场的照片,公益组织的很多活动和行为均在可监督的范围之列。

    近期我关注到的一系列发生在公益领域的事件中,公众监督在其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儿童希望志愿者的一张照片引发人们对贩卖器官等的质疑。还有去年红十字会的万元餐费发票在网上被公开等。郭美美事件其实也是新媒体放大的效果等。

    但基于网络的公民监督,有时候确实容易出现情绪化的特征,有时甚至会导致破坏性的结果。新的技术与新媒体的出现,既是机遇,也同样是挑战。正因为如此,更需要在新环境下,提高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意识,提升公民的专业知识,例如对行政开支和专职人员工资报酬的理解等,提升公民的价值理念与素养。公民的参与需要更理性和有序。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媒体的积极引导和学校的教育。否则,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而言,未必一定带来积极的效果。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时代正在到来,我觉得,这不仅表现为公众参与监督,也表现为公众通过新媒体更便捷参与公益活动,如通过微博捐赠或参与公益活动等。是一场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公众参与时代的来临。当然,现在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2011年一系列事件说明,公众最期待的就是公益组织的公开透明。可见,公益组织如果要获得公信力,要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须不断提升公信力。但是,由于官办公益组织在人事等方面缺乏自主性,往往急功近利,而且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动员资源,利用垄断地位获取资源,因此,我觉得公益组织的公开透明短期内难有太大的改观。即使有,也是少数个别先知先觉或受到太大冲击的公益组织,而且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