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面对记者,徐永光从来态度温和,有问必答并且言之有物。可这次采访,他同记者讲的第一句话却是:提纲里关于“徐方会”的问题不要问。 “读者想知道对话搁浅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那是想看我笑话。关于投资的事我后来接受过采访,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十年前,南方周末记者方进玉指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挪用“希望工程”善款超一亿元进行投资,并巨额亏损,报道未能刊发。随后,国家审计署对青基会财务进行审计,审计报告仍未公开。 2011年,随着公益领域的状况频发,该事件又一次被公众揭开。作为青基会的时任秘书长,徐永光欣然答应了中间人的意见,与方进玉共同面对公众,辨析那段遗案。遗憾的是,2011年8月28日,“徐方会”的中间人在微博上更新,称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第二天的“徐方会”被迫取消。 一个星期后,徐永光接受了媒体采访,自辩“如果当时青基会不违规投资,而是把钱给了金融机构的话,我早已死无葬身之地”。(1995年,人民银行总行规定基金会投资要委托金融机构。) 报道刊发当日,有人在某圈内论坛上发言:“当年青基会的投资事件,完全是民间组织法律不完善带来的制度风险,这么多年后,让一个六旬老人继续接受质疑,太过残忍。”跟帖中一片对徐的维护之声。 徐永光很有人缘。从2007年2月4日,他以南都公益基金会筹办人的身份露面中央电视台某慈善晚会开始,他在民间公益领域的评价日高。 他常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搭建行业沟通平台,使众多民间公益组织能有机会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民间公益事业的共同体。他还乐于发起行业的论坛会议或者牵头组织国际对话,带动行业内先进理念的提升。 比如推动机构的公开透明。他发起的信息披露平台——“基金会中心网”以“提供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建设服务,促进行业自律机制形成和公信力提升,培育良性、透明的公益文化”为使命,现已经覆盖了两千五百多家基金会,为公众、媒体提供了许多有效资讯。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师曾志这样评价:“徐永光的前瞻性在今年的郭美美、卢美美等事件中都得到印证。” 比如呼吁提高公益从业者待遇。他在各种场合为公益人才“抱不平”,他常说“做公益也要有好生活”。对此,南都基金会发起了“银杏伙伴成长计划”针对有志于公益事业的年轻人,进行“每年10万连续3年”的资助,并引导他们制定和实施3年的个人事业发展计划,使他们在3年内迅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领导力,5-10年内成为其领域骨干或引领性人物。 比如倡导公益与商业合作的健康模式。2011年末,他联合二十多家基金会发布了《公益与商业合作九大行为准则》(征求意见稿)。这是我国公益基金组织首个“公益与商业合作”行规。徐永光说:“公益是做好事,商业是把事做好,二者如果规范合作,结果就是把好事做好。” 2011年的最后一天,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作为理事长的徐永光主持了会议。他告诉记者:“机构的人员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我的职位和工作内容都没有变化。” 在这次会议上,南都公益基金会又推出了新的机构支持计划,命名为“机构伙伴景行计划”。徐永光介绍称“取自《诗经》里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南都基金会将针对民间的公益组织进行资助,并与它们同行公民社会之大道”。 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这是徐永光所追求的人生写照。 ■本报记者 张木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