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支3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爱“找茬”更爱这座城市
在上海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善于“找茬”,能看出滨江有路段少了缘石坡道,也能发现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他们技艺精湛,知道该如何保护8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也深谙环境污染鉴定方法。
他们是上海检察机关“益心为公”志愿者,目前有3000余人。2023年以来,“益心为公”志愿者共提供公益诉讼案件线索900余条,参与检察机关发起的专业咨询、公开听证、跟踪观察、专题调研等办案活动1000余次。
亲身体验无障碍设施
傅春辉今年60多岁了,2023年11月,他正式成为杨浦检察院的“益心为公”志愿者。因为腿脚不便,平时要坐轮椅出行,傅春辉对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非常关注,参与了多起杨浦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公益诉讼案。“早在建设杨浦滨江时,我就去过很多次,以残疾人代表的身份提出过很多意见。”傅春辉说。在和检察官一起实地走访后,傅春辉针对杨浦滨江无障碍设施改造等专业性问题,提出了增大引导标识字体、采用夜间可视材料等意见,保障老年人和弱视群体看得到、看得清。之后检察机关召开的听证会上,他又对滨江无障碍设施改造落实情况和涉案专业问题提出优化整改建议。
在另一起针对商场无障碍电梯不符合规范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中,傅春辉受邀参与现场调查核实,办案后期还参与了“回头看”工作,实地体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整改效果。
在众多像傅春辉这样的志愿者参与下,2023年6月以来,杨浦检察院共督促整改无障碍设施60余处,包括无障碍电梯内部配套设施,道路过街提示装置未正常使用、盲道磨损、未设置缘石坡道等系列问题。“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向而行,检察机关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提起诉讼,本质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生问题。”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林仪明说。
从被动履职到主动参与
如今,志愿者们不再只是应检察机关的邀请“被动履职”,而是积极主动发现身边的线索,联系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
去年秋天,静安检察院“益心为公”志愿者徐国忠和妻子前往宝山区一处大型商业中心购物。“当时是下班高峰,商场附近的路口汇集了长途巴士、公交车、大型货车、私家轿车以及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和行人。仔细一看,我发现该路口没有设置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线也不完整。”徐国忠说。
眼前看到的一幕幕让徐国忠难以忘记。第二天,他特意赶到该路口周围调研,发现该路口地处城郊结合部,周边分布着一批居民住宅区、创业园区、大型商业综合体,每逢通勤高峰,车流人流混乱,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徐国忠当即将线索以及7张现场照片提供给检察机关。次日下午,宝山检察院公益检察官即来电告知,经现场调查情况属实,检察机关将磋商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整改。“两个多月前,您反映的路口未装交通信号灯问题,我院公益检察部门迅速立案调查,现已审查结案。特此感谢您提供案件线索。”不到两个月,徐国忠就收到宝山检察院的反馈。
次日一早,徐国忠再次打车20公里赶到现场,看到相关设施全部安装到位,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变得井井有条,他心里的石头才真正落了地。“人民城市建设离不开人民参与。我们只是上海这座城市中的普通一员,但也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城市发展、提升生活品质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样来自静安检察院的“益心为公”志愿者袁俊彦说。
为公益诉讼提供专业支持
除了来自公益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热心人士,“益心为公”志愿者队伍中有不少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公益诉讼办案领域不断拓展的当下,他们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为检察机关精准规范办案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墙遗址上的植物根系由于具有吸水性,会加速墙砖的风化,应当及时进行清理,同时也要注重对清理后砖缝的填充修复,才能真正做到修旧如旧。”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黄振渭是嘉定检察院首批“益心为公”志愿者,在嘉定城墙遗址(西城墙)被破坏公益诉讼案中,他结合自己20多年的文化保护工作经验,提出了26条修缮措施,协助属地街镇、文物保护行政机关制定保护修缮计划,修缮过程中多次到现场查看,最终让这段上海目前保存最完整、最长的古城墙重焕风貌。
今年,为进一步补充专业力量,上海检察机关与全市43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吸纳专业人员成为“益心为公”志愿者,同时探索根据相关人员专业背景细分组建各领域专业小组,确保办案时专业对口、经历对应、能力匹配。
市检察院在办理某化工企业非法排污损害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中,针对该企业在污水排口非法安装反冲洗装置是否存在篡改在线监测数据、超标排放氨氮、化学需氧量等物质是否会造成水资源污染等环境损害问题,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院教授杨海真参与专家咨询活动及案件公开听证会,以专业的论证明确了企业违法的事实及需要承担的责任。 (据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