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益这十年:为教育事业不断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 本报记者 王勇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一系列教育公益项目推出以来,教育公益一直是社会公益力量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教育公益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项目生机勃发,新生力量不断涌入,大额捐赠持续增长;关注领域不断扩展,从学前教育、小初高、大学到终生学习全覆盖;以公益方式创办大学成为风潮,慈善人才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经典项目再创新高
教育公益是我国公益事业最早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一批教育公益项目的实施,就掀起了全民公益的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这些经典项目生机勃发、屡创新高,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截至2019年9月,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寄语“希望工程”中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希望工程”实施30年来,聚焦助学育人目标,植根尊师重教传统,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
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网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捐赠收入194.2亿元,资助困难学生662.6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878所。相较于2019年9月的数据,两年多的时间,捐赠收入增长了41.91亿元。
同样发起于1989年的、旨在帮助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30多年来坚守资助贫困女童教育和发展的初心,沐浴着党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温暖,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来,累计募集使用善款25.86亿元,资助春蕾女童396万人次,以不同方式惠及女童936.1万人次。
《公益时报》记者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获得的回复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春蕾计划”资助春蕾女童176万人次。项目实施深刻改变了春蕾女童的命运,提升了女童受教育程度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成为我国促进女童教育与发展的成功案例,向国际社会提供了促进妇女和女童教育与减贫生动鲜活的“中国经验”。
在筹款额和受益人次不断增长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变迁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求,这些经典项目也在不断创新,推出新的服务内容。
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关怀下,在“春蕾计划”促进女童教育特使彭丽媛亲力亲为和有力推动下,“春蕾计划”围绕女童教育、女童安全、女童健康等,开展了多形式的资助和关爱服务。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则推出了包括希望小学提质升级、学生发展项目、乡村校长与教师发展项目在内的新时代希望工程项目体系,营养健康、卫生健康、心理健康在内的希望工程“健康守护”项目,科技“壮苗”、体育“壮苗”、美育“壮苗”、劳动“壮苗”在内的希望工程“素质提升”计划,以及希望工程“紧急救助”计划、希望工程“铸魂育人”计划等。
2.新生力量不断涌入
在经典项目持续发展的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高校、企业、教育产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各种新的力量不断涌入教育公益领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探索出一系列新的路径。
首先,作为人才培养,尤其是教育人才培养的高校,以参与公益项目、提供智力支持甚至发起教育公益项目的方式为教育事业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激励全国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同年12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全国师范院校和社会各界力量,面向全国中小学发起了“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免费提供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研修,举办工作坊、交流营、专题培训等线下活动,同时为教师和学校的互帮互助搭建共享平台。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企业和企业家在积累了海量的财富之后,纷纷拿出资源以资助学生、老师,建设学校、助力学科发展等不同方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为教育强国贡献力量;一方面,也是为企业发展奠定科技、人才基础。
再次,教育产业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教育事业的形态。在通过教育产业取得成功之后,一大批企业和企业家将自身所拥有的优势教育资源,开放给包括偏远乡村在内的教育薄弱地区的学校、老师和学生,为他们提供设备、技术、课程、教师等多种资源。
例如,由两家教育企业发起成立的北京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其捐赠单位就包括多家教育企业。基金会依托“互联网+教育”技术,利用双师课堂、教师培训、AI课堂、直播网课等方案为乡村地区提供教育支持。
第四,教育类社会组织一直是社会组织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类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助推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力量。仅以“教育”为关键词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进行搜索,就可以搜索到3.3万家社会组织;在慈善中国搜索,则可以搜索到1843家慈善组织,接近慈善组织总数的五分之一。
以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为例,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其美丽中国项目为392所中小学派遣了超过3000名支教老师,直接影响了超过87万人次的学生,累计教授超过312万节课。结束支教后,依然有77%的美丽中国校友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他们都在以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3.大额捐赠持续增长
社会资源不断投入教育领域的典型特征,是大额捐赠在教育领域不断出现,且捐赠额不断上涨,从千万元到亿元、十亿元甚至百亿元。
中国慈善榜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一直是慈善家、慈善企业捐赠的主要领域之一,捐赠额和捐赠人次按领域排序始终位列前三。
以第十九届(2022)中国慈善家榜为例,76%的慈善家将捐赠投向了教育事业,18位亿元级慈善家中有11位慈善家的捐赠领域是教育。近五分之一的企业,将教育作为自己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捐赠方向,共计捐赠资金超过60亿元,占企业总捐赠额的四分之一。
从单笔捐赠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公益领域多次出现一次性捐赠数以十亿乃至百亿计的资金的捐赠,在公益领域可谓独树一帜。
例如,2016年5月22日,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宣布捐赠25亿港元(约3.2亿美元)设立全球最具规模的教育奖项“一丹奖”。
2020年4月2日,万科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与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签署捐赠协议,将企业股中心的全部资产2亿股万科股票(市值约53亿元)一次性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发展专项基金”。
2021年5月,河仁慈善基金会第三届理、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基金会计划总出资100亿元投入筹建“福耀科技大学”,项目资金的拨付按项目实施进度进行。
2022年7月,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最新公益战略,未来十年捐资200亿元,计划通过湘江公益基金会投入100亿元,支持眼科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
巨额资金的涌入不仅为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全社会对教育公益事业的关注,其影响深刻而长远。
4.关注领域不断扩展
不同主体、海量资源的涌入,为教育事业不断地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做法,在“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上好学”的需求成为关注的重点。
《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教育公益组织的功能和工作内容随着国家教育发展的需求而变化。在“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围绕“上好学”的需求,伴随农村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公益行为扩大为各类支教活动、阅读推广、教师培训、对流动及留守儿童的关爱,以及围绕互联网技术开展的网络课程、双师课等,从硬件转向软件,从物质转向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对改善和提升教育品质的关注,进入到课程、课堂、教材等教学的核心领域。
“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学校的基础条件和教育条件获得了很大的改善。随着项目的深化发展,和对乡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社会调查,我们开始看到乡村教育里一些更深入的问题。”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庄伟表示,“比如乡村儿童,尤其是困境儿童的心理问题、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乡村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
据庄伟介绍,基金会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我们减少了一些物资类的项目,比如捐字典和餐费资助的项目在这个阶段就慢慢停掉了,开始集中精力做相对专业的人的支持的工作,也开始汇聚更多力量去支持乡村教师的发展。”
“随着我们国家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我们也发现,乡村教育所面对的问题发生了变化。项目从物资递送为主的资源支持型,向技术赋能的专业支持型转变。”庄伟强调。
5.从义务教育扩展开来
从关注教室等硬件建设到软硬件同时强调,教育公益关注的领域在变宽,同时变宽的还有学段——从最初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逐步扩展到从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大学甚至终生学习的全教育学段。
学前教育阶段,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持续开展的“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结合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向农村地区3-6岁儿童提供全覆盖的早期教育,以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及偏远地区的早期教育机会公平和质量。
2019年,基金会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实行了10年学前教育效果评估,中科院心理所测试结果显示,山村幼儿园孩子的智力水平接近县城公办园,远好于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
企业也参与到学前教育中。新湖集团于2018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新湖乡村幼儿园计划”,从2018年起到2020年,在云南、西藏、四川、湖北等浙江对口帮扶的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截至2020年底,该计划实现了“怒江幼儿园全覆盖”,基本形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职业教育方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中等职业教育赢未来计划”,从“新航向”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高级技师进课堂、点亮校园文化软实力、“赢未来”奖学金和优秀园丁奖、“赢机遇”中职学生创业培训、建立赢未来网站等七个方面开展工作。项目得到了企业、基金会等众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百年职校则先后在北京、成都、三亚、南京、武汉、郑州、大连、银川、丽江、梅州、雷山等国内11个地区开展公益办学。至今已为全国30个省份的近8000名年轻人提供了学习机会。生源覆盖320个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30%,来自24个民族。2014年,安哥拉百年职校的建立,使公益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远及非洲,服务当地青年。
高等教育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是最主要的捐赠方式之一。每年的开学季,关于大学新生和奖助学金发放的消息都会成为舆论热点,资助的规模和覆盖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以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为例,截至2020年教育扶贫已累计捐资22.83亿元,资助22.29万名学生,覆盖22个市县区、193个乡镇、2500多个行政村、1100多个贫困村,遍布全国603所高校,已帮助12万余名大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2021年9月,基金会宣布,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从今年起,拟新增捐资60亿元,对全宁夏考上大学的学生全部进行资助,每年资助12.6万人,每年每人奖励4000元,四年16000元。
6.以公益方式创办大学成为风潮
在通过资助教育不断与教育系统合作、融合之后,以公益方式创办大学成为一股风潮,为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公益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2015年7月,西湖教育基金会由浙江省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立。西湖教育基金会以举办大学为宗旨,为西湖大学筹集办学资金是基金会的核心工作。
“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基金会最重要的任务是集合社会力量创办这样一所新型大学。2018年,西湖大学正式成立,基金会的这一阶段性任务完成,筹集资金支持学校运行转而成为核心任务,募资工作全面提速。”西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西湖大学校长助理、董事会秘书刘旻昊表示。
据刘旻昊介绍,西湖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校董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董会的组成中,有国内外知名人士、政府推荐的代表、捐赠人代表、校内师生代表。这其中,捐赠人代表由基金会推举产生,“他们带着来自不同行业的经验和资源,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为学校决策提供智慧、为学校发展提供助力。作为连接西湖大学与社会各界的中枢纽带,这是基金会所发挥的另外一项重要作用。”
西湖大学并不是孤例,在西湖大学之后,一系列公益办大学的计划被提出并付诸实施。
例如,2022年5月14日,由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资2亿股福耀玻璃股票变现所对应的100亿元人民币举办的福耀科技大学(暂名)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福州高新区南屿镇流洲岛举行。福耀科技大学是由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资,以民办公助形式,与福州市政府合作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
2022年7月,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表示,滨州理工大学建成之后,魏桥创业集团每年将向学校捐赠5亿元,持续20年投入资金100亿元,以助力这所产学研联动大学的成长。滨州理工大学即此前宣布的渤海科技大学,系参照西湖大学办学模式,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滨州市人民政府、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
2022年7月,爱尔眼科宣布的200亿元捐赠中,计划通过湘江公益基金会投入100亿元,支持眼科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其中,10亿元用于加强国内国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博士、博士后;50亿元创办一所精品、特色、国际化的眼科医学院。
以公益的路径创办大学走的是一条没有先例可循的道路,并不容易,“我们正在尝试通过不同的捐赠项目,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支持科研和教育,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引领一种风气、凝聚一种共识。”刘旻昊强调,“与此同时,基金会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基金会办大学的主体作用,尝试支持学校发展的新机制。作为探路者,我们希望通过‘西湖实践’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7.慈善人才培养受到关注
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公益事业自身所需人才的培养以及慈善文化教育也逐步引起了行业的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公益慈善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行业缺乏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人才,高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与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需求形成巨大差距。
为了缓解人才供需矛盾,2013年开始,老牛基金会与中国慈善联合会共同主办“慈善千人计划·老牛学院”,计划通过一系列培训打造一批适应时代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慈善领军人才,最大限度地改善慈善行业的人才生态,以期缓解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2015年底,老牛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达理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等中美慈善机构发起成立“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据老牛基金会秘书长安亚强介绍,截至2021年底,公益学院在读及校友累计6063人,核心教学项目校友及在读学员1449人,他们来自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国外20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公益网校注册学员数逾7.5万人,在线学习访问量300万人次。
与此同时,高校公益慈善教育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共有35所高等院校开展公益慈善专业教育,35个教育项目或培养方向涵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项目不同层次,多元发展格局初现。
2022年9月7日,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郁建兴发表讲话对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慈善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表示欢迎。
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成立于2021年,由浙江青田之家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高央控股的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3.5亿元资助建设,是我国第一家培养国民教育系列本、硕、博慈善管理人才的慈善学院。2021年7月浙江工商大学设立目录外慈善管理二级学科硕博点,2022年2月浙江工商大学获批新增“慈善管理”本科专业。
首批慈善管理专业硕士、博士的入学,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期待慈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慈善人才,推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教育事业,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高文兴、李庆、马兴帆、皮磊、于俊如、张明敏参与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