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崔子研
11月13日,有文章提到大同希望学校创办21周年之际,出现“零招生”的窘况。若不扶持,将难以为继,忧虑“希望学校办不下去,是个问题”。其实类似情况时有发生,前些年河北某市“希望儿童村”也没能坚持下去。这种依赖社会或企业捐赠办的孤儿学校,随着社会捐赠或企业效益的不稳定,势必风雨飘摇,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风险是必然的。靠捐资“办学”在国内暂时还算特殊情况。除了此类,以捐助建校为主的希望学校、博爱学校等也存在改变用途、使用效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等等问题。这既有体制问题、社会问题,也有文化问题和认识问题。
希望学校之所以存在,是各级政府当时财力不足,需要社会的捐助。各类公益组织和社会各界也在捐资助学良好愿望下,予以捐助。但社会只能做到助学,而不是代替政府办学。直至现在,有些地区还希望获得捐助建校,有需求就有存在。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教育条件的改善,教育布局的调整,人口流动的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有的希望学校闲置了或改作他用了,还有房子多学生少的现象。每曝出这种情况,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还有就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教师条件差距大、应试教育指挥棒作用等原因,又都会使学生和教师向条件好、规模大、质量高的学校转移,这就是教育体制机制原因了。解决此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也不会一朝一夕。
捐赠人都希望所建学校长期存在、作用明显,实际上绝大多数希望学校也确实是这样。但事实上,捐资建校的核心价值是对教育的关爱、对贫困的帮助、对政府的促进、对社会的引导、对慈善的宣扬,建校之时已经把这些含义完满地表达了。只要不是人为浪费资源,不是改作私用,仍然是公共财产,仍然为集体利益、公共利益服务,仍然是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发展教育的作用,捐赠者的爱心就已经实现了。这倒不是鼓励希望学校都去改变用途,只是在客观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有个别的调整属在正常范围,需要捐赠人和社会理解。
资深公益从业者 崔子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