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艾已晴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无论空间有多狭小拥挤,你总能发现标志着不同回收类型的一排垃圾箱。无论日本人的生活节奏有多匆促,他们在对待垃圾处理的行动上,绝不会因为着急而产生丝毫的怠慢。
“起初你会觉得是认真得可笑,后来变成内心的深深崇敬。”几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对于垃圾的分类蕴藏着这样令人震惊的内在精神?怎样的社会环境才会孕育出这样的垃圾分类方式?中国应该像隔壁邻居“日本”理性地学习到怎样的环保政策和理念并付出真正的行动?旅日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林萍和旅游卫视主持人杨旸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立法支持 严苛分类
日本的垃圾最大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类和有害类,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比如可燃类包括可以燃烧的橡胶制品、剩菜剩饭和一些可燃的生活垃圾,但不包括塑料;资源类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有害类则是指存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
“有些地方的垃圾分类类别有那么几种我觉得还可以接受,但日本有些城市要求将垃圾分为几十种。”林萍说。
作家林萍所言非虚,资料显示,前几年横滨市已经把垃圾类别由原来的五类更细分为十类,并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手册,其条款有518项之多。很多条款极其繁冗:口红属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红管属小金属物;水壶属金属物,但12英寸以下属小金属物,12英寸以上则属大废弃物;袜子,若为一只属可燃物,若为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领带也属旧衣料,但前提是“洗过、晾干”。而德岛县上胜町,更把垃圾细分到44类,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零垃圾”的目标。
自从1970年出台了首部关于垃圾处理的法律,至今日本已制订了4部垃圾处理专门法和一部全面修正法。日本《废弃物处理法》规定,如果日本市民违反规定乱扔垃圾,将会被警察逮捕并处以罚金,公民依据法律有权利监督举报乱扔垃圾者。
“日本实行的是地方自治制度,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规定。有的地方比较宽松,只要分七八类,而有的地方则要分20多类。我现在住的中野区,大方面可分为:可燃垃圾,星期一、四早上8点前扔;不可燃垃圾,星期六早上8点前扔;报刊书籍纸箱、瓶瓶罐罐类星期四早上八点半前扔;陶器金属玻璃类的,第一、三周的星期二早上8点前扔。”林萍告诉记者。
养成教育
事实上,日本的垃圾分类教育深入国民观念,从儿时起,家长就教会他们垃圾必须自产自销,有些学校也会定期组织学生去垃圾焚烧厂参观,同时开展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创新实验课,让孩子从小有意识地将这些废品垃圾变废为宝,不仅开发了孩子的创新潜能,实践了课堂知识,更让国土狭小、资源紧张的日本的环保事业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补充。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每一个大人都在为垃圾分类做着现实行动上的榜样。平日里,几乎看不到随地乱扔垃圾的日本人。他们通常是把垃圾放进包里带回家再分类处理掉。日本的女孩子外表极其精致、干净,可你翻开她们的包包,会惊讶地发现,里面除了化妆品之外,还有购物小票、空瓶子等垃圾。有时候一张面巾纸会被反复使用,用完之后会被捏成团,放进包里。背着奢侈品包里面放的却是垃圾一点儿也不夸张。”林萍说。
“在日本如果你不好好实行垃圾分类的话,你会完全受不了人们自发对于乱扔垃圾者的强烈鄙视,这是一种道义上的惩罚,不仅面子全无、特别丢人,甚至会感觉无法在群体中生活,所以这种力量也是养成日本人好习惯的重要法宝。小朋友看见他们的家长和他所能够看见、接触到的大人,都在一丝不苟地履行垃圾分类的职责,那么,榜样随时在身边,他们就不可能不养成优良的垃圾分类的习惯了。”杨旸跟记者这样说。
“我们去日本做节目的时候观察过别人扔牛奶盒的过程。看上去一个简单的饮料瓶子,在中国可能只随手一扔就完了,但是在日本,需要很多个步骤才能符合扔弃标准。首先要把剩余液体喝光或倒光,再用水简单地进行冲洗,然后把瓶盖拧开,把外面的贴纸塑料剥开,踩扁之后,等到‘资源垃圾政府统一回收日’的时候,拿到指定地点扔掉,或者丢到商场或超市等地方专门设置的塑料瓶回收箱内。如果是牛奶盒子的话,还必须沿着压折线铺平成四方形状。”杨旸说。
如果说这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的话,日本的企业则想了很多创意来让垃圾回收变得有趣灵活。比如在饮料瓶子外包裹的塑料薄膜的正面,设计类似脑筋急转弯等内容,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要把整个薄膜拆下来。这样一来,人们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不仅益智有趣,还顺便协助了垃圾分类的执行。
(本报记者 艾已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