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会贤
2月21日,一则“贵州一希望小学变垃圾场”的新闻引起各界关注
老山希望小学由香港灵泉基金会捐建,2008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
2012年2月18日,贵州省凯里市龙场镇鱼洞村岔河发生塌方,在事故地点正对面,隔着河沟和公路的一块缓坡平地上,已空置两年多的香港灵泉老山希望小学,也由此被发现变成了垃圾回收站。
2月21日,一则基于上述事实的“贵州一希望小学变垃圾场”的新闻引起各界关注。22日上午,《公益时报》记者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和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贵州青基会)组成的调查组抵达老山村。
《公益时报》记者调查发现,早在2004年左右,老山村因缺水和自然环境恶劣,被列入凯里市生态移民搬迁计划,新址即选在山下的希望小学校址附近,但长期未能实现搬迁。2008年3月,老山希望小学开建,同年11月投入使用。2010年,凯里至余庆的高速公路规划通过这里,生态移民搬迁地便改到了龙场镇。希望小学正处在征地范围内,使用不到两年的老山希望小学因此被废弃。如今,高速公路即将开工,这所校舍也将在近期拆除。
回溯:老山希望小学的前世今生
在希望小学背后山上,是老山村剩下的最后几户人家,大部分村民现在已搬到约3公里外的龙场镇上居住。
老山希望小学建于2008年。2008年初,严重冰雪凝冻灾害使原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山村小学校舍开裂,成为D级危房(注: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据2000年到老山小学工作的教师杨成莉回忆,孩子们和老师在帐篷里上了一个学期的课,条件很艰苦。
当时凯里市团市委联系到的香港灵泉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为灵泉基金会)希望在凯里捐建小学,经与市教育局等部门商定,其中一所便选在老山村。灵泉基金会捐款20万元,凯里市政府匹配资金15万元,新学校2008年3月份修建,11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命名为香港灵泉老山希望小学。
学校修建时,预计覆盖附近几个村落及小煤矿的工人子女等学龄儿童大约200名,2009年实际学生人数是30余名,5个年级。2010年高速公路修建规划,已迁至岔河的30多户村民陆续搬到了龙场镇。另外,政府加强了对煤矿的规范管理,岔河周边的一些煤矿被关闭,这部分流动人口离开,这些原因导致生源剧减。2010年,老山希望小学只有两个班(一年级和三年级),11名学生,3名老师。高速公路规划通过这里,希望小学正处在征地范围内。2010年10月,老山希望小学学生全部迁到龙场小学就读,老师被分配到龙场小学和其他教学点,只有新的一年级学生到附近鱼洞村就近入学。
于是,香港灵泉老山希望小学在使用仅一年多后空置,交由老山村委会管理。看管学校的人住在这里,同时照顾自己的生计,将其作为临时废旧物品分拣点。据了解,媒体上所见的废旧物出现于半年前。如今,高速公路即将开工,这所校舍也将在近期拆除。
善后:征地补偿款用于迁入学校建设
前往老山村的途中,可以见到凯里至余庆高速公路施工标识,这是贵州省内高速路网中的一条,联通黔北和黔东南。贵州地无三里平,修路不易,能够取直的路段尽量取直,节省建设资金。
如今,希望小学的学生大多就读于龙场小学。
读6年级的学生杨秀凯,老山希望小学建成时,他还是低年级的小学生,2010年来龙场小学寄宿就读。由于家就在塌方地点附近,事故之后,杨秀凯一家被政府暂时安置到龙场中学的宿舍里。据杨秀凯的爸爸介绍,住宿的学生学校每学期有500元的生活补助,家里再补贴100元左右就够了,杨秀凯和他上中学的姐姐都是这种情况,这点费用对家里来是没问题的。学校食堂做饭的师傅是本地人,饭菜家长也比较满意。
据龙场小学校长沈庭高介绍,学校现在有666个学生,住宿生有78人,其中包括老山村的8名学生。龙场小学现在使用的教学楼也是由香港捐赠方在1998年捐建的。规划好的综合楼就在它的对面,建好后现有教学楼将拆除,这点已取得捐赠方的同意。
2012年7月,老山希望小学征地拆迁的补偿款确定为54.99万元。凯里市政协副主席兼教育局局长潘七一说:“这笔资金的使用程序是,先入市级财政,然后专项拨付龙场小学新修综合楼使用。学校资产没有进行变卖,全部进行了登记。学校的动产,能够使用的已经搬到龙场小学继续使用。龙场小学的综合楼共投入390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中国青基会2006年制定的《关于对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需撤并希望小学的捐赠资产、校名的处置意见》规定,“希望小学如确需撤并,要坚持希望小学牌子不丢、希望小学捐赠资产不丢的原则。”
中国青基会调查组工作人员宋彦彬解释说,希望小学的资产包含社会捐赠资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相关规定,要保证把捐款方捐建希望小学时的捐赠等值资产用于并入的新学校。希望小学的校产并入新学校后,新学校仍以原希望小学的名称冠名或一所学校两块牌子。
疑问:捐赠人利益如何保障
宋彦彬表示,希望小学撤并之前应告知青基会,也要取得捐赠人的同意。希望小学建了20多年,有的捐赠方联系方式、地址都换了,联系不上,这种情况下也要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撤并。“教育资源整合是教育部门的政策和措施,我们需要配合,但要做到最大限度保护捐赠人的利益。”宋彦彬说。
联系灵泉基金会的凯里市团市委,并未在老山希望小学确定因修建高速被拆迁时即与其进行沟通,与捐赠方的联系是在被新闻曝光之后进行的。
凯里团市委书记杨帆说:“此前确实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最近与灵泉基金会负责人沟通过,首先表达了我们的歉意,表示将原希望小学征地补偿款全部用于综合楼的建设,新建综合楼将以‘灵泉’命名。学校建成后,也将铭刻碑文,记述捐资、建设历史,资产变动,将爱心传递下去。捐赠方对此表示理解和同意。”
据统计,贵州是依托“希望工程”援建小学数量较多的省区之一。上述中国青基会于2006年下发的意见,要求需要撤并的希望小学应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撤并理由及希望小学资产、校名处置方案,报省级青基会会商捐赠人同意。
办法:“两个不能丢”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希望工程共援建希望小学17900多所,其中中国青基会援建3499所。希望小学是当地教育部门规划和管理的学校,中国青基会动员社会力量援建。建设资金中社会捐款是一部分,另一部分由当地政府配套投入。学校建好以后,归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管理,青基会对其后续的投入支持在希望工程层面上,如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设备配备和举办公益活动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其目的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青基会秘书长涂猛早前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全国希望小学被撤并掉的占比约在5%左右,也就是大约800多所。而据《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相比之下,希望小学的撤并比例比较低。
中国青基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晓禹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中国青基会2006年制定《关于对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需撤并希望小学的捐赠资产、校名的处置意见》,要求撤并中校产不能丢、校牌不能丢。媒体对灵泉老山希望小学空置报道后,中国青基会立即会同贵州青基会组织联合调查组,赴凯里实地调查处理。原学校拆迁补偿款用于新学校的建设,捐款人的捐赠资金也纳入其中,符合希望工程的有关规定。中国青基会感谢媒体能够及时将这件事情报道出来。公益需要全社会的监督和支持,这样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事实上,希望小学的援建对于贵州省农村基础教育的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贵州省青基会副秘书长陈保国介绍,省内第一所希望小学诞生于1992年,2012年底的统计数量为1951所,这其中得到了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爱心机构和人士的很多支持。撤并中对资产、校牌的保护,也是对品牌诚信的维护和对捐赠方积极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