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报告分析 > 正文

《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0~2021)》发布 我国农村残疾人贫困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2021/07/07 19:25公益时报 皮磊

  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日常生活状态如何?社会保障方面有哪些进展?‘十四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共同发布了《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编撰,全面回顾了‘十三五’期间中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历程,总结了残疾人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地方报告、附录四部分。

  总报告全面回顾了‘十三五’期间中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历程,总结了残疾人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总报告还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十四五’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需要重点关注的短板问题。

  专题报告以残疾人脱贫攻坚为主题,全面回顾了中国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进程,总结了中国解决因残致贫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分析了残疾人贫困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民族地区残疾人脱贫攻坚、农村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料、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重点行动、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扶贫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地方报告则选取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四个省份,分别梳理了各地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的进程,总结了贫困地区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做法和经验。

  蓝皮书指出,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我国农村残疾人的整体性贫困得到根本性改变,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贫困程度得到极大缓解。

  蓝皮书强调,残疾人事业顺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十四五’时期关键是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更加关注农村残疾人,注重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和完善工作体制,以进一步提升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农村残疾人

  贫困结构发生变化

  蓝皮书指出,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我国农村残疾人的整体性贫困得到根本性改变,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贫困程度得到极大缓解。

  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取得如此成就源于中国特有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即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家战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贫困治理组织体系,以及“残疾人家庭—残联组织—政府”的信任合作机制。

  未来贫困残疾人仍然是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重点人群,残疾人的贫困治理模式需要根据贫困结构的变化进行相应转变。

  蓝皮书指出,当前。

  一是贫困残疾人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特征。

  一方面,贫困残疾人向特定区域集中。分析建档立卡未脱贫残疾人的地区分布,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残疾人已全部脱贫;福建、天津、广东等尚有少数未脱贫残疾人,预计很快将脱贫;海南、西藏、重庆、宁夏、青海、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山西、新疆等地贫困残疾人数量虽然较东部多,但是总体上看,在2020年底完成脱贫任务不成问题。但是河北、甘肃、四川、安徽、湖南、陕西、江西、云南、广西、贵州、湖北和河南的建档立卡未脱贫人数较多,尤其河南和湖北两省人数占全国的比例较高,脱贫任务较为艰巨。

  另一方面,由于残疾人发生呈现随机性,残疾发生率在全国呈现较高的一致性,故残疾人家庭呈现高度离散特征。在这些残疾人家庭中,贫困发生也具有偶然性,进一步加剧了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离散特征。即使在贫困连片地区,贫困残疾人也零散分布于村落之中。经过精准脱贫之后,贫困残疾人的分布将更加零散。

  二是贫困残疾人出现“沉底”现象。

  经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行列,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困境群体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脱离贫困境地,沉入贫困的底层。这些人员主要由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人员等组成,尤其是部分残疾人家庭(包括一户多残家庭、重度残疾人家庭、精神残疾人家庭等)面临发展困境,由此掉入贫困陷阱之中,成为长期贫困对象。

  分析现有未脱贫残疾人的人口学特征,其呈现老龄化(以老年残疾人为主)、重度化(一级和二级重度残疾人占多)特征,且逐步向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等残疾类型集中,脱贫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的人力资本低。从识字率看,15岁及以上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的识字率仅为66%;从受教育程度看,在未脱贫残疾人中,30%未接受过教育,超过1/3的仅接受过小学教育。再看就业,15~59岁年龄段的建档立卡未脱贫对象的就业比例仅为37%;在就业的建档立卡对象中,灵活就业人数占45%,从事农村种养业的人数占40%。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丧失劳动能力,这部分人占全部未就业人员的一半以上(57%)。农村贫困残疾人口的上述变化将进一步加大其脱贫难度。

  三是残疾人向贫困边缘聚集。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绝大多数残疾人及其家庭摆脱了绝对贫困状态,但是多数家庭仍然处于“脱贫不脱困”的状态,家庭生计条件差、个人发展能力弱,长期徘徊于贫困边缘,成为相对贫困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蓝皮书强调,“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保障与发展应着力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和健康水平,建立残疾人家庭支持体系,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实现残疾人事业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满足残疾人的多元化、多层次需要,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过渡期内继续实施贫困残疾人相关帮扶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和贫困边缘残疾人全部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对返贫残疾人和新致贫残疾人给予帮扶。做好易地搬迁残疾人后续帮扶工作。继续实施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等项目,持续开展并完善东西部残疾人工作协作和残疾人帮扶协作。保障农村残疾人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收益分配权等权益。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帮助残疾人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扶持农村残疾人参与富民乡村产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制定实施解决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困难的政策措施。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遵照“普惠+特惠”原则,建立健全多层次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于家庭结构类型改进最低生活保障,降低残疾人家庭低保准入门槛,提高残疾人家庭低保补助水平;完善“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为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做好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困难残疾人急难救助工作;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范围,提高康复救助水平,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儿童康复权利;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当扩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较大幅度提高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水平;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社会保险参保补贴力度,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险参保率;建立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制度。

  建立残疾人家庭支持政策方面,完善残疾人护理照料体系。巩固家庭在照护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建立喘息服务制度,帮助家庭成员提升照护服务能力水平;发挥社区在照护服务体系中的依托作用,发挥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阵地作用,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鼓励以村为单位设立邻里互助服务点,为残疾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购、助医等服务;依托和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养老、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资源,为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服务;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护理需求为主要受益依据,切实将重度残疾人纳入保障范围;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托残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托残疾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安全便利。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优先安排公共租赁住房,不断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中,优先解决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安全问题;城镇保障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统筹考虑无障碍需求。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和家庭支持服务。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建立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让更多残疾人有“微信群”“朋友圈”;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心理辅导和康复、教育等专业指导。

  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方面,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约束力。建立健全无障碍设施建设机制,实现无障碍环境的系统化建设,规范无障碍环境设计和无障碍环境管理。加强社区无障碍建设和家庭无障碍改造,便利残疾人日常生活;在乡村建设行动、城市更新行动中统筹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开展无障碍改造。推广便利普惠的电信服务,加快政府政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电子导航等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自助公共服务设备无障碍化普及。鼓励残疾人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增强残疾人精神力量;丰富中西部和农村地区重度残疾人文化服务,为盲人、聋人提供无障碍文化服务;鼓励省市级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网络视听媒体和融媒体中心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发展特殊艺术,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扶持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特殊艺术师资培养。实施“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行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残疾人作为重点人群,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身边化服务。(皮磊/整理)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