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料进士”魏家骅:以慈善保一方

  客居金陵久者,当无不知魏八先生。魏名家骅,字梅孙,自署刚长居士者也。”这是南京著名诗人卢前在《冶城话旧》中描述“刚长居士”魏家骅的一段文字。魏家骅是清末“双料进士”,后积极投身民族工业,创办“魏广兴”缎号,成为远近闻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魏家骅晚年得子,他告诫独子,“以诚敬为本,能修能戒,则为君子为善人”。

  魏家骅(1863—1932),字梅荪,又字梅孙,复字梅村,晚号贞士,又号刚长居土,江宁(今南京)人,著名慈善家。早年,魏家骅就读于南京尊经书院,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高中进士,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中经济科进士,成为“双料进士”。魏家骅既有才干又有学问,著有《教务纪略四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山东东昌府知府。民国后,又相继担任西南地区法院院长及南京商会会长等职。

  初涉慈善

  魏家骅肄业于江宁尊经书院,师从有“江南通儒”之称的冯煦。受冯煦的影响,魏家骅走上了慈善救济事业的道路。

  1902年,魏家骅参与治理安徽无为县江堤的工作。1903年,魏家骅经考试,被授予编修。8天后,魏家骅又考取经济特科,奉旨保举为知府。1904年,魏家骅补山东东昌府知府。

  魏家骅任东昌府知府后,积极疏浚运河,造福一方。从山东临清到东昌一段的运河被疏浚后,来来往往的商人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魏家骅知东昌府期间,东昌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江苏通志稿·人物志》记载:“东昌所属十县,夙称腴美,频岁以不得良有司,吏治民事渐即窳败。”魏家骅以兴修水利为第一要务,他知人擅用,尽可能让下属发挥所长,并一心为百姓着想。“察属吏之长厚爱民者,与共从事,周循河道”。作为一方父母官,魏家骅“夜则篝灯制图,昼则计亩分功”。上任一段时间后,在魏家骅的治理下,东昌府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1906年,魏家骅母亲去世。他丁忧去官,回到江宁。这一年,江北的淮安、徐州、海州(今连云港)等地发生洪灾,魏家骅应端方举荐,到淮安赈务、修河堤,以工代赈。其间,魏家骅在南京中华门外见子桥义仓巷创办了“私立义仓”。其宗旨是冬季开办粥厂,施材、半赊材、荒年筹办平粜等。主要以积仓救济贫穷为目的,完全属于慈善性质。城南一带的百姓,也记住了这位慈善家。正如南京著名诗人卢前在其所著《冶城话旧》中所言:“客居金陵久者,当无不知魏八先生。”意思是说,外地的人,在南京住的时间长了,也会知道魏家骅这个人的。

魏家骅位于南京老城南高岗里的故居

  担当重任

  1913年,魏家骅与仇徕之等人创办了地方公会,联合举办冬赈救济灾民。卢前的《冶城话旧》中说,南京有慈善会也是从魏家骅开始的。

  卢前的父辈、祖辈都是文人,在南京城南,与魏家算作世交,两家“往来不绝”。卢前小的时候,经常见到魏家骅。“居土慈眉善目,须发皓首”,这位慈善家的慈祥面貌,给卢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随后的日子里,魏家骅及其所办的义仓、公会,在救济灾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家骅认为,从事慈善工作,既是做实事,又能造福乡民。这种理念,一直激励着他去开展各种各样的赈灾救灾活动。

  1922年,“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在南京创办,会址设在大香炉。“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成立后,魏家骅众望所归,被推举为负责人。“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的主要职责是赈灾、掩埋、救护、施药、施材、施衣、施米、施粥,并设有货物救济处。在魏家骅的主持下,“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成为民国时期南京知名的慈善团体。

  这一年,魏家骅得知韩国钧担任江苏省省长,立刻去函表示祝贺:“兹闻公复长苏,喜出望外,东山再起,苍生莫大之幸也。”由于韩国钧任江苏民政长期间,为百姓做了许多善事,深受百姓爱戴。魏家骅十分了解韩国钧的为人,他向韩国钧推荐声名俱佳的浙江人鲍秉忠到省署任职。魏家骅在函中称,鲍秉忠的品学不仅为冯煦所重,而且鲍秉忠与自己也是“道义深交”,可以说是难得的人才。

  1926年,南京人甘仲琴重刊甘熙《白下琐言》,邀请魏家骅题跋,魏家骅欣然而为。魏家骅说:“予自癸丑来,关于乡里慈业,与仲琴共事久。”(自1913年癸丑之役以来,关于家乡的慈善事业,魏家骅与甘仲琴共事的时间最长。)俩人知根知底,交情深厚。从魏家骅的题跋中,可以看出,魏家骅为了家乡的慈善事业,尽心尽力,鞠躬尽瘁。

  热心佛事

  民国十年(1921),魏家骅结识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师,并于1929年皈依后者。魏家骅学佛之后,对于佛教慈善事业作出了不少贡献。

  民国十一年(1922)农历十月,印光大师到南京,适值魏家骅与其老师冯梦华,以及王幼农、庞性存、妙莲、心净等诸善士,鉴于杀劫弥漫,想办法挽救,商议购买南京三汊河若干亩田地,开办法云寺念佛放生道场。

  决议通过后,大家请印光大师作法云寺发起人,并请大师撰《金陵三汊河法云寺放生池疏》,一则募缘,二则普劝一切人戒杀放生。魏家骅叫人把《放生池疏》刻板普遍流布。同时按照印光大师的提议,议定章程,法云寺作为专修净业道场,长年念佛。

  魏家骅非常希望人们戒杀放生,他将《云栖法汇》中凡属戒杀放生的语句,通汇一册,名为《云栖戒杀放生汇录》,刻板流通。把印光大师的《金陵三汊河法云寺放生池疏》也附在后面。

  民国十三年(1924),江浙交战,魏家骅避居上海。印光大师将《二十二史感应录》寄给魏梅荪,劝他遍阅二十四史,选择因果报应显著的事迹录为一书,以为天下后世一切各界之殷鉴。魏家骅后曾多次与印光大师商量编辑办法,终以年老精神不给,又无力请人代劳,怅然中止。1930年,由他人编辑,印光大师亲自校对,最终出版善书《历史感应统纪》。

  民国十六年(1927),魏家骅偶得明代善书《闺范》一本。其卷一,节录四书五经,及诸传记训女之嘉言;二三四卷,详细记载贤女、贤妇、贤母的善行。而传前有图,传后有评。魏家骅认为此善书有助于提倡妇女道德和家庭教育,于是倡印一千本,并请印光大师作序。

  1926年,魏家骅又与邓兆馥等人在三汊河地区开辟了一块空地,建起了佛教慈幼院,专门招收贫苦人家的孩子。“收贫家子弟之无怙恃者,以养以教,授以谋生之艺。凡数岁,成材者及千人”。魏家骅等人创办的“佛教慈幼园”这个民间慈善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孤儿院,对贫苦人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印光大师对于魏家骅的善举善行颇为赞许,他在《复卓人居士书》中说:“于慈善事业,不惜精神,极力提倡。若立慈幼院,若每年施粥。若近二年来,战事发生,收养老弱妇女于法云寺,打数十间席棚令住,为之煮粥。战事毕,量其远近,发给路费令归。一次有千多人,一次二千多人。每日吃了粥,令彼各念佛及观音。三四次打仗,绝无一人受伤,且无一人生病,亦可谓难得矣。”

  倾尽一生

  1931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联合江苏振务专员办公处,在江苏各县成立了查放局(专门统计、调查灾情,发放捐赠物资的机构),征集到的物品有衣服、面粉、米、面包、芦席、稻草、医药、燃料等。

  设在南京的“江宁查放局”由三位江宁人魏家骅、苏民生、潘哲人组成,时年68岁的魏家骅挑起赈灾的重担,担任查放长,苏民生和潘哲人则任副查放长。各界向江宁查放局捐资5万元、捐衣服10442件,很好地帮助了水灾灾民。

  1931年的洪灾救济过程中,魏家骅起早贪黑,因“昕夕筹划,因以致疾”,再加上其弟家骥去世,他的情绪十分低落。或许是自感到时日不多,于是在农历的除夕之夜,魏家骅奋笔疾书,写下了《刚长居士自述》一文,要求子孙“以诚敬为本,能修能戒,则为君子为善人”。

  1931年4月,南京80多家同业公会,改组成立了南京市商会,一致推举魏家骅担任商会会长。同年,魏家骅还被“南京市政府”聘为“南京市粮食委员会委员”。此时的魏家骅,不仅是出色的慈善家,还是成功的实业家。

  魏家骅在从事慈善事业的同时,还积极投身民族工业,他创办了“魏广兴”缎号。正如卢前所说:“今吾宁缎业已衰,旧日所谓账房者,渐次零落,惟高岗里魏广兴巍然尚在,亦可谓积善之家有余庆矣。”

  到1937年时,“魏广兴”缎号有机数150架、工人450人。这样的规模,仅次于胭脂巷的“李久大缎号”,名列第二,在民国南京缎业占有一席之地。据民国《中国现代实业志》透露:“魏广兴丝织厂,每年产量在2000匹,每年产值80000元。”

  1932年夏,魏家骅因病不幸去世,终年69岁。

  作为南京城的名门望族,魏家后代子孙绵延,诚敬为本的慈善家训也随之代代相传。魏家骅的儿子魏之霨(1916—1962),在抗战后曾任善后救济总会主任等职。魏家骅的孙子魏大年,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南京市建筑行业高工评委,曾于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奔赴受灾现场给予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并踊跃捐款。在南京的魏氏族人闻讯,也纷纷慷慨解囊,承续了魏家的慈善之风。

  “百行以德为首”,以诚敬为本,扬慈善之举,南京魏家守望和呵护的家训至今亦不失时代的温度。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等综合整理)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