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你谦让我礼让,“六尺巷工作法”开启基层治理新模式
六尺巷,不仅是地名或故事,还是智慧,是美德,是文化。
六尺窄巷,宽在礼让。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六尺巷考察时,亲切地与居民和游客交流时说,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为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目前桐城市正通过创新推出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六尺巷蕴含礼让大智慧
10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桐城六尺巷时,发现游客众多,当地与外地游客纷纷来此打卡,通过每一外细节来感受礼让之美。
六尺窄巷,宽在礼让。对于“六尺巷”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佳话。历久弥新,激励着后来者大度做人,礼让处世。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桐城市区文城西路,有一条东西走向,长100余米、宽2米的小巷子,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六尺巷”。在巷口不远处矗立的太湖石上镌刻着清代宰相张英的这首诗。
清代康熙年间,南墙边是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府邸,北墙边是地方望族吴氏的宅第,两家为基地发生争讼,后因张英在家书中的题诗而互让三尺……
包容天地大,和谐诗中藏。如今,因“让他三尺又何妨”而成就的“六尺巷”,是安徽桐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六尺巷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其所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理念,影响至今。
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几百年前,县官解不开的邻里矛盾,会因张英的诗,“化干戈为玉帛”。
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近年来,桐城市充分利用“六尺巷”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探索、推行、提升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而做好基层治理工作,需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此,桐城市从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注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2023年,桐城市受理民事案件 7783件、调解调撤率达50.65%;召开村民说事会1600余场,化解矛盾纠纷560余件,为群众办实事850余件。
2022年,桐城市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桐城市委政法委荣获全国“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称号,“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2023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六尺巷强调,要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对此,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深感振奋。张耘是张英的十二世孙,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尺巷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社区工作20多年来,祖先的处世智慧,一直在为他调解矛盾纠纷、打造和谐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在六尺巷东头的对面的让园,如今还设有张耘工作室。
为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桐城市构建“三级书记一起抓”的基层治理责任体系,聚焦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全面实施“书记领办项目”。持续推动市镇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成1个市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15个镇级分中心,在镇、村和纠纷多发的市直单位设立“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壮大专业调解队伍,将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乡贤、致富能人等充实到人民调解组织中,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当好“和事佬”。建立100余人组成的调解专家库,培树一批金牌调解员、调解能手,较好地将99%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吸附在县域。
此外通过突出共治共享,提升治理效能,成立由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群众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群众说事会”,汇聚民意、凝聚民智。建立“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单元”五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桐城,让桐城人民倍感关怀、备受鼓舞,在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桐城市委书记章周中表示,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六尺巷这个典故蕴含的和谐礼让、亲仁善邻的优秀文化传统,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中,持续提升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治理格局。
(据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