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治理 > 正文

湖北武汉武昌区深耕“共同缔造”打开基层治理新格局

  “ 基层治理单元如何优化?群众参与活力如何激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如何提高?作为湖北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试点城区,从2022年6月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武汉市武昌区把治理与服务、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进行创新和探索。记者在多个社区蹲点调研发现,随着“共同缔造”理念的逐渐深入和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武昌正通过聚合民力,回答城市基层治理“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激发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内生动力。”

  由大变小:

  治理单元逐渐细化

  在武昌区南湖街道都市桃源社区,总能看见有人在小区绿地里忙碌。曾经的杂草地、废物堆,已变身上千平方米的中心花园;竹林掩映的墙壁上,画着憨态可掬的熊猫;安装了喷泉的水池里,锦鲤正悠然自得地游荡。

  2022年以前,这个老百姓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都市桃源社区党委书记甘利蓉介绍说,小区2005年交付使用不久后,小区里的景观池就因管理问题被闲置。“干涸的池塘被淤泥堆满,晴天生灰扬尘、雨天泥水横流,附近居民出门都要绕着走。”

  让这片荒地发生蜕变的,是住在14栋的居民们。最开始,看到荒地空着可惜,有人开始尝试锄草种花,随着环境开始改善,前来参与绿化的居民也多了起来。

  三分种,七分管。为了鼓励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都市桃源社区推广让党员干部轮值管书屋、社区能人轮值管鱼池、志愿者轮值管花园的办法,还在小区开辟了红榜公示栏。“贡献上红榜、感言有公示、成效进小区,参与者都有满满的幸福感。”该社区居民张启志说。

  都市桃源社区小妙招撬动了社区大治理:通过激发出社区党员群众、下沉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了“居民不满意、政府没政策、物业没资金”的城市居民小区发展困境,推动基层治理良性循环。而小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微改造,也让原来“相见不相识,邻里不往来”的现象有所改观,促进了邻里间的往来和交流。

  这是武昌区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的缩影。

  2022年6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作为试点城区的武昌区开始了探索实践。随着主题教育和“四下基层”的逐渐深入和常态推进,需求在一线收集、问题在一线解决、机制在一线建立,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全区26名区级领导,区直部门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中坚力量,“面对面”了解群众所思所盼,下沉政府资源,激励引导“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有效撬动了群众参与自治的热情,摸索出一批解决群众关键小事的小妙招、小处方,推动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改变在各个社区发生。

  2023年12月,武昌区南湖街道华锦社区党群活动中心一楼“幸福食堂”的招牌被装修工人点亮,围观的老人们开心得笑眯了眼。像社区食堂这样关系居民幸福感的大小事,大家商量着办,早已是华锦社区多年传统。

  “我们在社区96个楼栋群发布消息,召开多次居民议事会,通过居民投票的形式,从4家参与招标的供应商里选定了合作伙伴。”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周林解释道,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居民也有了归属感,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

  近年来,华锦社区尝试着将“大网格”细分成“小邻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格、五格为网。“网”里有了党支部、“格”里有了党小组、“里”里有了党员中心户、“邻”里有了党员居民骨干。

  武昌区的首批“邻里长”应运而生,街坊们走出家门,在基层党组织引导和带领下,参与所在小区的规划和社区治理。

  武昌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南湖街道探索在基层治理中让人民群众发挥治理的主体作用,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事务,从“要我干”变成了“一起干”。党组织“一贯到底”,完善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机制。这个成功尝试,很快在武昌全区复制,并成为聚民意的“黏合剂”。

  为进一步优化基层治理,武昌区创新打造“组邻为里、精细网格”的治理体系。按照楼上楼下、左邻右舍10到20户标准,武昌区将全区568个小区(片区)、1272个网格,划分为2.5万余个“小邻里”,发动党员群众骨干等担任“邻里长”,形成“网格长—楼栋长—邻里长”三级网格治理架构,打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社区的治理半径过大、服务难以均衡下沉;网格又缺乏空间感受和情感认同,难以开展居民自治。”通过进一步划小治理单元,实现了服务供给和居民需求的精准高效对接,解决了过去治理不够精细、骨干力量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邻里关系不够熟络等问题。

  “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说。通过进一步调动先锋模范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实现服务供给和居民需求的精准、高效对接,让居民的大事小情都能在“小邻里”中找到解决路径,是深化共同缔造工作的生动实践。

  由小变大:

  治理队伍不断壮大

  “一半书香一半烟火”,这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昙华林景区的鲜明标签。汇集了52栋优秀历史文化建筑、150余家古街商户、3000多户居民,这里早已成为武汉最具人文底蕴的文旅新名片。

  纷至沓来的游客多了,附近近万名居民却有了新烦恼:文化、商业空间拓展,居民想搞锻炼、社区想搞活动却没了去处。在社区召开的一次共同缔造联席会上,收到居民无处健身锻炼的“吐槽”后,共建单位代表、居民代表等多方主体共同谋划,集思广益。社区积极链接下沉单位资源,将一间废弃已久的废旧库房改造成一处“家门口的健身房”。

  如今,社区居民自发捐赠了一批健身器材,还成立了社区乒乓球爱好者协会,专门负责这个健身房的管理,用“每人每天1块钱”的会费维持水电等基本支出,将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加强城市基层治理,重心在社区,核心是人。据了解,武昌区一方面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夯实治理“基本盘”,保障社区党组织有力量、有能力领导基层治理;另一方面发挥群众力量,将能人治理与人人治理有机结合。

  作为一个新建的超大型商品房社区,百瑞景社区常住人口超过2.5万人,八成居民来自外地。

  武昌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全市统筹考虑下,武昌区从区级向街道增加了419个编制,街道编制从平均40个增加到72个。建立起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序列、出台配套保障办法,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目前社区工作者月均工资4000元以上,还打通了事业编制的晋升渠道,努力让人留得住、干得好。街道从曾经的“行政末梢”成为基层治理、资源调配的中枢。

  现在,百瑞景社区的社区工作者达到了28人,平均年龄31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46%。

  “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王涯玲说,要想发动和组织居民,首先要把他们“请”出门,要以兴趣邀约,挖掘“能人”“才人”,孵化社会组织,培育居民的共同精神,最终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百瑞景社区爱心跑团的现任团长喻俊,就是王涯玲眼中的“能人”。

  偶然的机会,王涯玲发现喻俊曾参加过多项马拉松比赛,是一名优秀的资深跑者。正好小区里也有不少人跑步锻炼,王涯玲就提议让他给居民们讲一堂跑步健身课,传授避免运动损伤的经验。

  上了几次课以后,就有居民提出,兴趣相同的跑友可以成立一个跑团,于是王涯玲建议,跑团命名为百瑞景社区爱心跑团,不仅跑步健身,也可以邻里互助。

  “为了发动大伙,我也跟着跑团每周六早上晨练,从跑1公里都气喘吁吁,到现在一口气能跑7、8公里,我的体能也跟着社区的治理力量一起成长。”王涯玲笑着说。

  随着社区活动的不断开展,有共同兴趣的居民逐渐找到了组织,跑团人数逐渐增加到300多人。接触多了,喻俊和跑友们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也大为改观,成为了社区工作的一支“生力军”。

  “许多人不理解社区工作,重要的原因是从未参与其中。只有用合适的方式搭起桥梁,才能让‘陌邻’变‘睦邻’,实现社区和居民的‘双向奔赴’。”喻俊深有体会地说。

  现在的百瑞景社区,根据居民各自专业特点分组,从事健康服务、法律咨询、教师服务等项目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以“百事帮”为品牌的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区乃至武汉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凝聚新生力量

  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沿中北路一路前行,商务楼宇鳞次栉比,300多家金融机构落户其间,这里是武昌区的金融“绣带”。

  作为其中的“头部”,长城汇写字楼最近刚完成地下停车场改造,新增的80多个车位,是专门为隔壁姚家岭社区居民预留的。

  “社区中有些小区没有停车场,过去100多辆私家车长期停放道路两边。”2023年2月,姚家岭社区书记袁学刚向隔壁的长城汇“求助”,很快达成并通过共享停车场的规划。这样的麻烦事,长城汇为啥答应?

  2022年6月,长城汇楼宇成立了武昌区首个实体楼宇党委、首个楼宇理事会,经常和姚家岭社区开展共建活动,组织双方越来越熟络。去年底,楼内的一家白领食堂因为节假日客源不足,经营遇到困难,社区出手引入居民客源,缓解了其经营压力。

  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构建基层治理的共同体。甲级写字楼与老旧小区的“双向奔赴”,同样是武昌区探索集聚区和社区融合发展的一个创新之举。

  2023年开始,武昌区结合产业布局,成立了华中金融城服务业集聚区综合党委,覆盖中北路、中南路等片区的35座甲级商务楼宇,通过共同缔造的理念,不断探索“楼宇自治”新方式。

  截至目前,全区共成立17家楼宇理事会,开办12个楼宇托管班,广泛开办企业家沙龙,通过服务提升,不断促进资源整合、要素流通,放大楼宇经济的集聚效应。

  在密集的楼宇间,以外卖小哥、快递员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如何将新就业群体组织起来是一个难题。仅在武昌区南湖街道,就拥有超过600名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

  为了让小哥们有更好的工作和休息环境,2022年3月,南湖街道3次召集饿了么、美团、顺丰、京东等十余家企业,共同商议驿站建设问题。经过多方调研,位于南湖花园城商圈的“泛悦坊”脱颖而出,这里地处商圈、交通便利,是最佳选择。

  得知消息后,“泛悦坊”开发商南国置业当即提出:无偿将泛悦坊一间年租金30万元的100平方米临街门店拿出来。接着,区卫生服务中心送来了医疗箱,科协送来了智慧屏幕,工青妇群团组织提供书籍、工具箱,中商平价、刘胖子、粥满堂等爱心企业捐赠面包、饮料……各方参与驿站建设。

  当年4月,湖北省首家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建成投用。小哥们不仅有24小时可以歇脚的据点,更有了心灵上的依靠。

  “有了驿站作为载体,小哥们不仅是居民的护“胃”人、摆渡人,更成为基层治理的‘千里眼’和‘轻骑兵’。”南湖街中央花园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张淑静说,通过在驿站引入群团组织和社会管理资源,逐步形成“街道统管、社区协管、社会组织助管、企业联管、小哥自管”的驿站共管机制,接单抢单的“快手”开始成为基层治理报事报案的“尖兵”。

  2023年9月份,饿了么骑手郭飞在送餐途中,发现南湖街道大华公园世家小区门口,一块下水道井盖不翼而飞。他第一时间通过“武汉微邻里”小程序上报,第二天问题就得到解决。

  驿站不止让小哥们的心田得到温暖,还火了商圈经营、赢了居民口碑。在驿站的影响下,“泛悦坊”日均客流由原来的1.6万人次,提高到现在的2.1万人次,商圈销量更是翻了两倍。

  这是武昌区15个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的缩影。新就业群体,正汇聚成一股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一条线”到“一股绳”,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干、大家管,以“共同”的方式“缔造”美好家园,武昌正在全域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武昌区将用好用活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理念,推动整区试点全覆盖,把“共同缔造”理念向创新驱动、商务楼宇、民族统战、古城更新、基层党建等多个领域延伸,变“你”和“我”为“我们”。(据半月谈网)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