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组织 > 正文

旧衣回收迎来规范化契机

  如今,旧衣回收箱在城市小区已随处可见,按性质可以分为慈善类和商业类两种。慈善类箱体,归属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机构,应该标注机构名称和备案号,公开回收衣物去向;商业类箱体,归属回收公司及个人,应该标明“环保”“再生利用”等字样。然而,人们在实际中很难区分箱体性质,一些商业机构打着“慈善”“爱心”“公益”口号,公然套用民政部备案号,甚至在网上公开定制仿冒箱体,让市民难以区分回收箱性质,造成了“伪慈善”现象。

  在“伪慈善”的套路下,人们误以为捐赠的旧衣送到了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上。但其实,旧衣大多流入了市场,变成了一本“生意经”。不久前,有媒体调查显示,一些标注“关爱山区,旧衣暖心”“环保项目”等字样的旧衣回收箱,大肆收敛衣物,以“桶货”的方式出售,售价在2000元一吨,有人凭借“旧衣回收生意”年赚数十万元。而根据相关规定,只有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才能开展公开募捐活动。上述行为违背了慈善法,损害了捐赠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形象。

  早在2019年,民政部就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发布“警惕以旧衣物等废旧物品回收为名的伪慈善活动”的提示。近年来,整治清理活动也常常展开,然而,“伪衣物回收箱”现象却屡禁不止。一方面,这些回收箱背后多为小规模、地方性的经营模式,一些箱子没有名称,甚至没有电话,找不到负责人,清理容易追责难;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机构通过不正当手段阻挠慈善旧衣物回收箱放置到社区,使公益善行举步维艰。民政部门引导慈善组织逐步退出,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奈之举。

  从“伪慈善”中抽离出来,可以看到衣物回收仍是个真命题。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家里会产生废旧衣服,如何处理成了一个难题。直接扔掉太可惜,想卖不好卖,送人又没人要,久而久之,回收利用问题凸显。民政部门在引导慈善组织逐步退出废旧衣物回收活动的同时,也给行业规范化创造了一个良好契机。今后,所谓的旧衣回收箱只有商业化一种路径,不仅不能随便打“慈善”的口号,而且不能想设立就设立,必须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真正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做好废旧衣物的回收工作,对节约资源、减污降碳也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要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统筹推进各环节,强化回收企业和加工利用企业之间对接,形成规模化效应,从而提升公众知晓、参与意识,减少浪费和污染,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据《南方日报》)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