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组织 > 正文

2021中国公益年会 | 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社会创新与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朱睿:共创中国的新商业伦理

  我分享的主题是“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内容聚焦长江商学院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课程,将分别从课程背景、课程设计、课程进展、课程未来四个维度分享。

  课程背景:遵循长江育人目标

  长江商学院自从创办以来致力于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课程体系希望帮助长江在此理念上进行提升。

  2010年,长江商学院提出48小时公益学时,后来开出了公益第一课。2016年,《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课程成为EMBA选修课,到2018年进展到EMBA必修课,今年又成为MBA项目的必修课,但这些还都是基于在两天课堂之内的理论课程。今天我想聚焦的是我们做的再一次延展,也是一个巨大创新,就是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在EMBA开设的另外一门必修课,叫《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

  课程设计: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之前的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课程是传授商业向善、社会创新的理念,希望这个种子可以埋到大家心里。在今年的实践课程中,我们希望这个种子真正在每个企业家学员的企业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在各自的企业中去践行一个项目。

  在实践课程中,我们会为学员匹配导师,帮大家在开题过程中寻找到适合他们每个人的项目,然后形成开题报告。接下来大家回到各自企业中,真正进入第二步——调研。调研是结合各自企业的问题去分析调研,找到潜在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有导师陪伴和帮助,也会有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和建议。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行动。学员真正在各自企业中进行一年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去反思,会去迭代,最终会形成一个终期报告,我们也会把这中间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示出来。

  课程进展:800家企业案例推行商业向善

  ESG是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环境、社会和治理。

  为什么要提这个概念?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运动,指的是从投资者到公众,大家对一个企业评判的标准已经从单纯关注这个企业的经济回报到关注其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力。所以当我们去评价一家企业的时候,不是单纯从财务回报角度去衡量。这样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的视角会发生转变,关注更多的相关利益者以及社会、环境等维度。

  据我观察,商业向善是目前企业的大势所趋。商业向善指的是企业家发掘、发现其在商业活动中的公益价值,将其梳理清楚并呈现出来,在企业战略中加以确认,在业务发展以及资源配置中创造和体现出这些公益价值。这样可以使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我想强调,当我们提商业向善的时候,指的不是传统意义上企业做公益、捐钱、资助灾区或者支持一个公益项目,更多的是如何结合自身的核心业务,然后借此找到社会痛点并与之相结合,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形成义利兼顾的创新模式。

  具体来说,第一,企业需要有一个共益的价值观,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股东、顾客、员工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能够创造更大的共享价值。第二,能够找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即企业自身的基因和社会痛点的结合点。第三,需要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课程未来:共创中国的新商业伦理

  今年一年中项目覆盖了800余名企业家学员,为了辅导这些企业家学员,我们搭建了一个100人左右的导师团队。导师有的是长江校友,也有非长江的校友、成功的企业家,还有多位长江教授参与其中,同时还有我们班主任团队,包括社会创新中心的全职人员来支持这样的项目。

  有时候我看到这组数字会觉得很兴奋。如果我们一年可以影响800名企业家学员、800家企业,如果我们这个课程可以持续做下去,做五年、十年,我觉得我们真的是在推动中国企业的商业向善。

  到目前为止,在课程反馈中,学员参与率是99%,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欣慰的数字。不少同学会觉得课程帮助他们理解了商业向善,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去做义利兼顾的事情。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课程能够帮助学员清晰地认识企业的社会责任,并将课堂的热度转化成行动,为集体赋能的过程,课程影响力已经在慢慢产生。未来,我希望更多的伙伴们能够参与进来,助力企业家因为利他而内心快乐,因为向善而赢得尊严,共创中国新商业伦理。

  本文为朱睿在2021中国公益年会上的演讲,不代表《公益时报》平台观点。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