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创新 > 正文

“乡贤评理堂”让新乡贤有新作为

 永川区临江镇隆顺村“乡贤评理堂”,乡贤评理员陈久述(左二)正在为村民调解纠纷

  永川区永荣镇白云寺村乡贤评理员王章学(右一),在自家墙上悬挂“乡贤评理堂”牌匾

  “祝家坝大院,虽叫大院,其实并不大,只是个村民小组,隶属重庆市永川区仙龙镇太平桥村。

  老蒋边介绍,边伸手一指:不远处,红底金字的“乡贤评理堂”牌匾煞是醒目。作为乡贤评理员,老蒋很是自豪。“矛盾纠纷来我这儿评评理,基本上不出院都能解决。”

  走进“乡贤评理堂”,围着方桌坐定,老蒋拿出了专用记录本。两个小时下来,有好几拨村民来找老蒋说事儿。小一点的矛盾现场评理,大一点的纠纷问清要害,再约定“调查”和评理的时间。

  在永川区,像蒋显明这样的乡贤评理员现有107位。他们平时活跃在田间地头,评判家长里短,维护公序良俗,涵育文明乡风。”

  选乡贤评理员

  一身无褶的白衣,胸前佩戴党徽,三教镇川主庙社区的王志学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已是85岁高龄。

  “先是开院坝会推荐,现场投票。”两年前,王志学当选乡贤评理员,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会全票通过,“当时就想,大伙这么信任,选上了就要好好干。”

  院坝会推荐只是第一关,其后还有6道程序:村民评议、初评公示、走访复核、镇街审核、正式公示、区级认定。经过层层把关,王志学正式成为永川区“乡贤评理堂”的第一批乡贤评理员。

  乡贤评理员不是谁都能当,首要得是新乡贤。2015年以来,永川区按照“草根群体、民间力量”的定位,开展“我们的乡贤我们评”活动,选出1009名新乡贤。其中,年龄最大的93岁,年龄最小的27岁;党员占比超过一半,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乡村教师、致富带头人等成为主体。

  “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信得过。新乡贤德高望重、垂范一方,是乡村治理中不可多得的德治资源。”永川区委书记滕宏伟说,推动乡村善治,要用活用好新乡贤资源,这是遴选乡贤评理员、建设“乡贤评理堂”的初衷。

  7道程序层层选,20字标准严把关,永川区再从全区1009名新乡贤中遴选出107位乡贤评理员。与此同时,107个“乡贤评理堂”在永川各村社挂牌开张。

  107名乡贤评理员,像王志学这样德高望重的长者约占1/3。另外两个“1/3”,分别是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人和致富带头人。

  断是非曲直

  评理不是简单地“和稀泥”,而是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2018年3月,双石镇双石社区一栋老房子下水管堵塞,楼上楼下的住户相互埋怨。

  74岁的评理员温昌权得知后主动上门,挨家做工作,“已经臭气熏天了,咱们就别再怨气冲天了。”

  “老温不是一块包包两边揉,而是分清了谁家的责任,批评教育。这不算完,还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居民代英说,在温昌权的提议下,几户人家同意共同出钱整修水管以绝后患,“他帮我们联系施工单位,硬是在这里连盯了好几天,一直到修好。”

  水管不堵了,居民的心也就不堵了。

  评理也无法“包打天下”,还须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有个合同纠纷,几年了一直僵持不下,想请您老出面协调一下。”2018年3月,评理员王志学接到三教镇综治办主任邓兴志的电话。虽然马上答应下来,但王志学没有大包大揽,“先了解情况,再讨论一下。”打开厚厚的卷宗一看,最关键的当事人居然是自己的远房侄子王某,王志学的底气增加了不少。

  王某的妻子2013年去世,但她生前从亲戚那里借了一些钱。后来,亲戚们拿着借条追上门,把王某一下搞蒙了。“我怎么知道是不是已经还了?”看到欠款总额近20万元,王某压力不小,疑惑也大。

  一番研究后,王志学建议,由镇司法所选派一名专业法律工作者,一起来处理这起合同“悬案”。

  “凡事要讲证据,人家有借条,你拿不出还款凭条,闹到法院也不占理。”王志学苦口婆心,再加上专业法律工作者摆出的法律条款,让王某顿时语塞,但思想的弯还是没转过来。一次不行,就跑两次三次,直到今年5月,在王志学和搭档的共同努力之下,王某终于认可了还款方案。

  乡贤评理,遵循“法为上、礼为先、和为贵”,是对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益补充,而不是直接代替。永川区牢牢把握这一原则,专门发文明确要求:“乡贤评理堂”必须在镇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乡贤评理员必须接受政法部门的专业指导。

  聚民智民力

  见到王忠容时,这位65岁的乡贤评理员满脸倦容。

  “昨晚在工地守着收材料,深夜两点才回来,早晨5点又被电话闹醒。”王忠容快人快语,边摆板凳边说。聊天的话题,也从工地开了头。

  这段时间,村里在修一条3.8公里长的水泥路,王忠容一直守在工地上。这位大忙人,是何梗镇丰乐村党总支下属一个党支部的书记,也是乡贤评理员,村里的大事小情、村民间的矛盾纠纷都得管。

  一位村民讲起了王忠容调解纠纷的故事:村里有一户人家,两个子女不赡养老人,王忠容调解多次,最后支持老人打官司,为防止判决结果不兑现,王忠容提出赡养费由她转交,监督到底……

  干这些事,确实费心思,当好乡贤评理员不易。为村民服务了30年,王忠容总结出几点心得,“乡情、倾听、公正,这些底线得守住。”

  老伴在城区买了房子,但王忠容很少回去住,“有一次回城都走到家门口了,又被村民的电话给叫了回来。大家信任我,我放心不下,也舍不得。”

  乡贤评理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由群众推选、受群众认可。靠着这种天然的情愫和为民服务的劲头,他们进得了家门,坐得下板凳,拉得上家常,建立起感情;他们对邻里乡亲知根知底知想法,经常可以问寒问暖问民情……

  “‘乡贤评理堂’是培养村民理性沟通的公共交流空间,也是提高基层合作效率的重要平台。”重庆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主任谢来位教授认为,乡贤评理员公信力和认同度高,对乡村公共事务有发言权,这就使得推进乡村治理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永川区委和区政府也意识到,乡贤评理员和“乡贤评理堂”的作用,绝不只是评评理,还具有更大的价值。经过调研总结,永川区建立起乡贤评理员参与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村(居)两委召开重要会议、开展重大活动、实施重点项目,均须充分听取乡贤评理员的意见和建议。

  在永川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散布在乡村的一个个“乡贤评理堂”,正成为答疑释惑、反映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的重要载体,激发出基层自治的民主活力。大事共议,实事共商,好事共办,成为“乡贤评理堂”的一大亮点。

  护公序良俗

  卫星湖街道石龟寺村,有座“老店子”大院。石板古道、黄桷老树,见证着这里300多年的沧桑变迁。

  74岁的吕祥杰退休后,回到大院里的老宅生活。为了给邻里乡亲营造优美舒适的公共环境,他在周边栽种了很多花草竹木,设计和修建了“翠竹亭”“葡萄亭”“娱乐亭”“文化长亭”,自费购置了书籍和健身设备。

  2017年,村里推选乡贤评理员时,吕祥杰毫无悬念地全票当选。“文化长亭”挂上了“乡贤评理堂”的牌匾,成为大院新风景。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吕祥杰在调解家庭纠纷上却独有心得。

  村里一对父子,因土地征收补偿闹得不可开交。吕祥杰第一次到现场时,听到的第一句话竟是父亲对儿子吼“今后都不要往来了”。一问详情,是儿子想从父亲那里多拿一点土地补偿款做小生意,但父亲考虑自己年纪大了,又无生活来源,坚决不答应。双方互不相让,怄气也不断升级。

  第一次调解以失败告终,但吕祥杰没有气馁。他在自家摆了桌酒菜,邀请当事人父子做客。席间,吕祥杰聊起了“吕氏家风家训”,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养育儿女的艰辛。“作为老人要有爱心,作为子女要有孝心”,一番话下来,父亲红了脸,儿子流了泪,当场表示要不计前嫌、和谐相处。

  “传家风,讲家教,道德品行人人要;讲和谐,讲文明,礼义忠孝必传承;爱国家,爱人民,勤俭持家作主人;莫逞强,不称霸,团结群众力量大;遵法纪,守规章,勤奋廉洁做榜样。”这就是吕祥杰撰写的“吕氏家风家训”。吕祥杰所在的村民小组,90%以上的村民都姓吕,每逢家庭团拜会、清明祭祖,吕祥杰总会给大家讲家风家训。

  “吕老言传身教,大院变化很大。”石龟寺村党总支书记周随义说,村民家风更和美了,不孝敬老人的现象大为减少。吕祥杰每天起早打扫大院俩小时,坚持了8年,近几年不少邻居纷纷加入,主动要求“我也来扫一段”,“全村34个村民小组,这里的矛盾纠纷最少,村容村貌也最整洁。”

  “乡贤评理员的故事,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新风尚。”永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德明说,建设乡贤文化,永川立足常态长效,通过制度设计有序引导“乡贤评理堂”维护公序良俗,促进社会和谐。

  在村(居)两委指导下,永川“乡贤评理堂”围绕村容整洁、邻里和睦、婚丧嫁娶等内容,制订和修改了150余项贴近农村实际的村规民约。依托“乡贤评理堂”,各村发起成立禁赌劝导协会、红白理事会,编写“戒赌歌”。

  “乡贤文化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淳化风俗、定分止争等方面发挥着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社会治理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赵万一教授说。

  (据《人民日报》)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