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寻找最美医务社工|谢燕彬:医务社工也是医疗团队的重要一员

  为弘扬医务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树立医务社会工作者先进典型,宣扬医务社会工作者案例,《公益时报》社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金赛药业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第三届(2023)寻找最美医务社会工作者”系列活动,并推出“第三届(2023)寻找最美医务社工”系列访谈活动,旨在弘扬医务社工精神,发掘榜样的力量,共同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本期访谈主人公:

  谢燕彬,中共党员,中级社工师,广州市第十二届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训班毕业。2015年加入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期间曾服务公交企业、养老院及医务社工项目,目前在广州市民政局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协助驻点医院开展“一院一特色”服务,为医院有需要的重症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群体提供系统介入,重点针对“一老一小”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以下为访谈实录:

  《公益时报》:简单介绍自己以及日常工作内容。

  谢燕彬:驻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深耕医务社工服务近3年,服务群体来自科室患者、家属、院内医护团队及志愿者。通过“115”医务社工服务模式,坚持以医疗社会服务为中心,以医社融合为目标,开展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全远程关怀、全链条及全社会参与的服务模式。从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支持层面的需求出发,协助困难患者申请慈善救助、微心愿;医社协同关注患者临床治疗,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链接志愿者病区探访等服务等,提升就医体验等。在实务过程中,我不断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并在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广州本土督导班的课程,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公益时报》:为什么会从事这份工作?

  谢燕彬:起源于毕业初期的志愿者体验而认识了社工这一行业,参与志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对此职业充满了向往,因此积极投身进来。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编制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统筹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卫生健康监督人才、医务社工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中提出要把“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纳入在“实施患者体验提升行动”的医疗服务领域十项制度当中,医务社会工作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得以持续探索发展。

  《公益时报》:在医务社工服务过程中遇到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谢燕彬:面对慢性重症患者服务的难度最大。其一,经济困境是其最大的问题,其二,身体遭受疾病的摧残,还有疾病带来的心灵煎熬,多种困境集于患者一身。其三,医社跨领域合作,需要双方的紧密沟通与协作。

  解决、克服这些问题的关键做法在于:(1)与医院对接部门、重点服务科室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科室医护人员向社工科普病种,疾病进程等医学知识,接纳社工加入病区查房,协助社工快速融入临床团队;社工向科室了解患者病情,有助于在住院期内快速与患者建立信任和专业服务关系。(2)作为医患沟通桥梁,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需求,时刻关注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变化并予以疏导,减缓其对病情的焦虑,提升治疗依从性。(3)尽快、全面收集患者的背景信息、资源网络等,协助患者搭配运用好正式资源与非正式资源。

  《公益时报》:从事医务社工服务过程中,让你最感动的事是什么?

  谢燕彬:对于慢性重症患者,社工就像同路人,需要长期跟进服务,也难免会碰见患者离世,医务社工需要较强的抗压能力,面对离世患者既要坦然,也要心怀感恩,感恩医护团队、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支持。犹记得一位离世患者的家属说道:“感谢医务社工陪我们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作为社工的我们何尝不是有幸参与了他们人生最宝贵的一段?

  《公益时报》:简单介绍案例以及根据案例分析医务社工在该领域的创新、总结、经验等内容。

  谢燕彬:有位红斑狼疮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异地患者,因病失业长期缺乏规范治疗,缺乏家庭支持,导致病情加重,诱发抑郁焦虑症,长期处于精神恍惚状态,社工介入难度大。社工从治疗阶段介入,根据115医务社工模式展开跟进,实现跨专业、跨地域的联动合作。住院时,医社通力合作,坚持以患者需求为中心,通过病区陪伴、鼓励等情绪支援,提升患者治疗积极性和信心;离院后,医务社工联动双百社工转介接力,积极链接居住地正式救助资源,为其提供就业培训,恢复社会再融入能力,实现全院程、全链条及全社会参与的助力服务。在此案例中,医务社工作为服务提供者,发挥资源链接者的作用,协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医院与社会间需要“中间人”的衔接,这正是医务社工的职能之一。

  《公益时报》:对医务社工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谢燕彬:其一,国内医务社工仍处起步阶段,专业发展、就业环境仍不明朗,希望民政、教育、卫生医疗系统有机结合,推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社工能更有针对性加强学习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医疗服务需求;其二,希望有更多医疗主体、社会公益慈善力量关注医务社工服务,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的全面康复。其三,希望社工同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让社工服务更好融入“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五个环节的医学链条。

  来源:公益时报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