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寻找最美医务社工 | 张玉:针对器官或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的个案服务难度最大

  为弘扬医务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树立医务社会工作者先进典型,宣扬医务社会工作者案例,《公益时报》社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金赛药业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第三届(2023)寻找最美医务社会工作者”系列活动,并推出“第三届(2023)寻找最美医务社工”系列访谈活动,旨在弘扬医务社工精神,发掘榜样的力量,共同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本期访谈主人公:张玉,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医务社工与志愿服务科,高级社会工作师。作为医务社工深入病房、急诊、ICU、120服务一线,开展癌症末期患者、自杀未遂未成年人、肢残儿童、高龄老人等深度个案;服务器官及遗体捐献患者;负责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运作和资源链接等。她感动于癌症患者面对疾病的坚毅,重症康复患者的家属对未来的美好期待,高龄医养老人对于过去点点滴滴的追忆等;但最让人动容的,还是器官捐献者家属对于亲属死亡的坦然,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对他们来说,生命最好的延续,就是能够为接受捐献的人带去希望,带去新的人生。

  以下为访谈实录>>>>>>

  《公益时报》:简单介绍自己以及日常工作内容。

  张玉:主要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是医务社工专业服务,针对各科室内有需要的患者或家属提供社工个案、社工小组或主题活动的服务,针对有需要的职工开展个案、小组等服务;第二是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运作和资源链接,如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及其他社会救助基金;第三是医院公益活动外展,与本地社工协会、社工服务中心、街道社工站合作,走进社区开展健康主题社工活动。

  《公益时报》:为什么会从事这份工作?

  张玉: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一个以奉献爱心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所以在报考山东大学的时候就主动选了这个专业。2005年本科毕业的时候还没有社工硕士,所以读了相近专业,硕士毕业后又毅然回归社工领域,一直从事社会工作服务到现在,有13年多了。前8年是在社工协会做行政社工,最近5年是在医院担任医务社工。

  《公益时报》:在医务社工服务过程中遇到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张玉:器官或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的个案服务对我来说,难度最大。一方面要从理性的角度为他们讲解捐献政策和流程,协助他们做出符合患者及家属意愿的决定、选择接收单位;另一方面要从感性的角度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包括安慰、鼓励、情绪支持和哀伤辅导。这对社工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我尽量精准掌握捐献的相关政策、流程、文件,及时与红十字会、临床医生等专业人员沟通,确保在服务过程中,不出现差错;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多地学习与捐献相关的社工专业服务理论、知识和技巧,学习同行优秀案例,并不断补充心理学知识,以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捐献者和家属得到最优质的社工服务。

  《公益时报》:从事医务社工服务过程中,让你最感动的事是什么?

  张玉:其实有很多让人感动的事情,比如癌症患者面对疾病的坚毅,重症康复患者的家属对未来的美好期待,高龄医养老人对于过去点点滴滴的追忆等。但是,最让人动容的,还是器官捐献者家属对于亲属死亡的坦然,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对他们来说,生命最好的延续,就是能够为接受捐献的人带去希望,带去新的人生。

  《公益时报》:简单介绍案例以及根据案例分析医务社工在该领域的创新、总结、经验等内容。

  张玉:服务过一个四肢瘫痪的未成年康复患者,因为抑郁焦虑不能坚持康复训练,精神心理科医生接诊后转介给社工。我通过首次面谈和需求评估,确定接案,并制定了灵活的个性化服务方案,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完成康复任务为核心目标,与家属签订了协议。用行为疗法中的行为塑造法、代币疗法,设计了“健康达人”任务表,包括每天不哭闹,能够完成当日康复训练两个内容,完成80%的任务后予以及时奖励,再辅助生命教育及教授情绪控制法等,共服务13次,总时长8小时。服务效果显著,服务对象从最初只能完成60%的康复项目到100%,直至出院。出院时已经能够站立了,预后效果很好。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社工服务在个性化和灵活性方面的服务优势,体现了社工专业技术在服务患者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案例经验总结在《中国社会工作》杂志上发表。

  《公益时报》:对医务社工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张玉:第一,希望有更多系统化的专业培训,让医务社工的专业服务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第二,希望继续加大医务社工宣传力度,未来有更多医务社工岗位,相应的也会有更多高校开设医务社工专业,培养出更多医务社工领域的人才。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