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寻找公益创新先锋 | 阿里公益金旼旼:公益如何更“鲜活”

2023/09/25 20:02公益时报 吴佃芹

  与质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颖溢的一次交流,让金旼旼开始反思很多公益“刻板印象”——

  “种树一定环保吗,绿化荒漠可能反而会破坏沙漠郁金香的生存环境。”“大熊猫已不属于濒危物种,但需要保护的濒危物种名单却变长了。”“做公益,究竟应该从募款规模、投入资源数量来衡量价值,还是从社会效果来评估价值?”

  “不能脸谱化、简单化地去认知公益。”经过一年多和不同公益机构、公益人的交流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金旼旼感触颇深:随着人人公益的参与面越来越广,人们对公益的思考也会越来越深入。

  在他的推动下,2023年6月,阿里公益携手《公益时报》,联合全国各地市媒体发起“寻找公益创新先锋”系列活动,希望挖掘公益领域具有创新精神、推动创新模式,发现真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个人和组织,记录和嘉奖这些改变社会的力量,以传播的力量助力公益行业更好发展。

  “打破那些我们既有的认知刻板印象,用更鲜活的方式来讨论、践行公益。这是我对公益先锋项目的思考出发点。”“鲜”是创新带来的新鲜,“活”是公众讨论的活跃,用鲜活来带动大众感知和参与公益的热情。

金旼旼,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日前,金旼旼来到《公益时报》社,一起探讨对公益创新、公益生态分布、公益人的情怀与“钱”途、公益与媒体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创新要与真问题紧密结合

  “公益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是什么关系?”他说,“这两者之间其实有一个结合点,就是创新。”不同的时代会有特有的问题,公益要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就必然需要持续创新。

  以7月底暴雨袭京津冀为例,对参与救灾的社会组织来说,创新意味着通过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将援助物资送到待救援者手中。同时,洪涝灾害的公益救助不仅要关注人的物资需求,一些社会组织还开始关注动物——动物尸体处理不及时将危及公共卫生,而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知识盲区。

  “在我们谈论公益创新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金旼旼以此为例说,创新的价值在于不断拓宽公众对公益话题的认知范围,不断将新问题、新需求纳入到公益行业的关注范围之内。

  作为一名前媒体人,金旼旼也试图从媒体角度阐述公益创新的重要性——

  真正的创新应该与时代、社会的实际问题和新需求相结合,以强化社会对公益发展方向的共识,并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

  “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将社会资源,包括公益资源和公众的注意力资源,引向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

  正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我们需要避免明星物种“虹吸”社会关注资源。而在公益暗角,那些亟需被保护的非明星物种的生存状态日渐恶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注意力资源投入到更有需求的公益领域也是一种创新。这也是“寻找公益创新先锋”项目和《公益时报》及全国主流媒体一起合作的重要出发点。

  大有力量,小也美丽

  在“寻找公益创新先锋”活动的报名项目中,“无声合唱团”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两位来自大城市的艺术家耗时十年,自掏腰包,帮助十多名广西乡村听障儿童组建合唱团,并多次登台演出。

  相较于其他可大规模复制、影响受众广泛的公益项目,“无声合唱团”的影响力似乎显得微不足道,甚至会遭到质疑:花费十年时间来帮助十几个人,这是否算是公益呢?是否是一种好的公益,一种创新的公益?

  阿里巴巴坚信“小”的伟大,其平台上众多中小微商家的存在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相信所有的‘小’都可能带来创新和不同的变量,所以要珍惜每一个‘小’的存在。这也是‘小’所赋予公益行业的价值所在。”

  “一个健康的自然生态必然是由大、中、小、微等各种规模的主体构成,就像生态环境需要多样性一样,公益生态也需要多样性,尤其是小项目的价值不应被忽视。”他说。

  “我们需要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协同救灾,也需要有专注于为少数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组织,这样的生态才是良好的。”

  他强调,社会发展必然推动公益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一个越发达的社会,需求越多样化,差异化、小众化,这是社会发达的表征。

  譬如,以前关注孩子的公益项目多聚焦于保暖、营养、学费等物质需求。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发现生理关怀、精神关怀,以及开拓眼界等软性需求同样重要。

  金旼旼确信,公益需求的“去中心化“,是时代和公益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因为只有成熟的行业才能满足不同需求。因此,像无声合唱团这样的项目可能规模不大,但对整个行业的启示却不小。

  “大有大的力量,小有小的美丽。”他说。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公益

  只有公益不难做,才能“人人公益”。金旼旼强调:“人人公益,不是强者帮助弱者,而是每个人帮助每个人。”

  这意味着,每个人首先都是公益的受益者。“当你有需求的时候,也会更有动力去帮助别人。迁移和共情是一种能力,也是触动和带动更多人行动的源动力。”

  另一个维度,是让公益从业者“不难做”。公益人的整体收入水平偏低是行业的普遍现象。“钱途”未卜,“情怀”能撑多久?

  对此,金旼旼用“子贡赎人”的故事来分享他的理解。

  鲁国法律规定,如果有人能将在国外被奴役的鲁国人赎回,就可以从政府处领到补偿和奖励。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成功赎人,回国后却高风亮节地拒绝接受国家补偿金。

  孔子得知此事后却批评他说,从今以后鲁国将不会再有人从他国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因为,做好事的背后不仅存在“利他”的道德评价,还存在“自利”的利益发生机制。子贡的问题在于,只强调利他,就会摧毁“自利利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千年前的智慧,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公益从业者与所有人一样,都有生活需求,也面临生活压力,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我们希望把公益放到普通人的视角去看。不能因为从事公益,就放弃普通人的合理需求,这不符合人性。”他说。

  其三,不难做,还关乎公益对“试错”的包容度。如何看待公益的试错成本?金旼旼认为,没有试错就不会有任何创新,“即使失败也能将真实的公益问题和需求暴露于大众视野,这也是创新的价值所在。”

  包容创新试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于严苛的社会评价,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过度流向“成熟”项目,进而加剧公益资源的分配不均。发展推动社会需求不断迭代,这就需要有更多“不成熟”的公益探索,来找到新社会需求的满足路径。

  作为“寻找公益创新先锋”活动的发起方,《公益时报》和阿里公益一致认为,所有参选者都应有信心:“只要解决了社会的真实问题,满足了新需求,项目方会以最包容的态度来看待所有创新尝试,并坚信创新是价值创造的基石。”

  讲好事,做好事

  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金旼旼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在谈及选择与《公益时报》合作的缘起时,除了《公益时报》的专业度和行业权威性之外,金旼旼还强调了媒体与公益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他看来,媒体不仅是公益事业的见证者和监督者,也是公益执行效果的评价者。他认为,从更深层次来说,媒体对公益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评价体系,“媒体在持续定义什么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公益问题和公益价值。”并且很多时候,行业认知和大众感知之间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也有赖于媒体来消弭。

  其次是大众认知体系,媒体在塑造大众对公益的认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某企业家捐款30 万,有网友就说你是不是捐少了?是不是应该多捐一点?这种讨论的背后,其实是大众对于公益的认知是什么。我们怎么来看待公益?怎么来看待大家的反应?这些其实是由媒体来引导的。“

  因此,《公益时报》和所有的媒体伙伴,不仅是“报道”公益事件,更需要“引领”行业思考和推动公益创新。

  “做好事”的公益人也需要学会“讲好事”,只有通过讲好故事才能唤醒和带动更多人参与。他认为,讲和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更好地讲述,才能吸引更多社会关注和资源支持。同时,讲述的过程,也是反思和优化项目的过程。因此,媒体人和公益人应该携手合作,共同讲好事,共同做好事。

  “总之,希望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共同推动行业发展,通过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和行业的变革。这是对我们公益创新先锋们的最大期待。”

  期待接下来,公益领域涌现出更多的发现者、守护者、照亮者。集结更多力量,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深远的连接,并将理想的情怀、科学的理念与专业的实践完美地融合,让这片土地结满善的果实。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