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寻找最美医务社工 | 纪伟伟:希望提升医务社工在大众层面的认知度

  为弘扬医务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树立医务社会工作者先进典型,宣扬医务社会工作者案例,《公益时报》社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金赛药业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第三届(2023)寻找最美医务社会工作者”系列活动,并推出“第三届(2023)寻找最美医务社工”系列访谈活动,旨在弘扬医务社工精神,发掘榜样的力量,共同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本期访谈主人公:纪伟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社会工作部负责人,副研究员。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十四年,专注医务社工与志愿者管理,大力倡导医务社会工作理念,强化专业实践研究,以“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的三全视角构建“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在天津市率先开展了以“专业社工+临床兼职社工+医务社工实习生+志愿者+医疗团队”五维联动模式;研发了 “五位一体”医务社工与志愿者服务与管理平台。

  她希望医务社工专业的认知度能够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社会大众层面,同时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其中医疗机构环境下医务社工实习培养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完善,强化医校紧密的合作,确保医务社工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的连续性,为社会培养、输送高质量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

  以下为访谈实录>>>>>>

  《公益时报》:简单介绍自己以及日常工作内容。

  纪伟伟:2011年开始,作为医院“志愿服务 情满人间”大型志愿服务项目的负责人,开始了医院志愿服务的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单一的志愿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患者全方位、全周期、多层次的医学人文服务需求。2017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天津理工大学合作,开始了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的医务社工服务,我整体构建了“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带队进行各项服务。

  我的工作对象是肿瘤专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及家属、医务人员。工作内容主要是制度撰写、志愿者管理与培训、医务社工项目设计与落实、健康教育与促进、医务社工实习管理与督导、心理社会评估、住院适应、资源链接、个案管理、小组活动、医务社工MDT会诊、社区义诊、天津市医务社工人才培养等。

  《公益时报》:为什么会从事这份工作?

  纪伟伟:最初的工作是门诊管理,很多工作都涉及医学人文服务的开展。相对而言,肿瘤专科医院就医患者具有外地患者多、疑难重症多、诊疗项目多、老年患者多、心理问题多、住院概率高、经济压力大等诸多特点,其多层次的需求更加凸显,这也对医院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对志愿服务和医务社会工作的推进,我发现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能够为患者及家属的“身、心、社、灵”有更加全方位的支持。

  《公益时报》:在医务社工服务过程中遇到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纪伟伟:最困难的事情是对一位年轻患者的临终关怀。患者为外地30多岁的年轻妈妈,预计生存期仅剩一个月,辗转过多家医院,对治疗和生存期抱有很大期望。而家属从早期积极配合治疗,到后来考虑生存期很短且家乡又远,希望患者最后的时间能在家安稳度过,所以希望医护团队在不告知患者病情前提下,诱导患者选择放弃治疗回家。科室医务社工前期关怀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面对患者现在身体状况、家属和患者矛盾的治疗态度,陷入了为难的境地。

  对此,我召开了医务社工MDT会诊,有临床主诊、症状护理、心理专家、营养学专家、除痛科专家联合针对该个案提出方案。首先,在对患者进行的专业心理评估中,测出患者应在不断辗转求医中对自己病情有所了解,并非家属所说一无所知,但患者本人启动了心理逃避机制。其次,管床护士和临床医生提出目前患者需要缓解症状为主(生理性疼痛),补充营养。之后除痛专家和营养专家针对患者目前情况给予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我从医务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了如果告知患者可能产生重大应急,产生的不良后果,但对于叙事疗法家属较为抗拒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和患者明确,无论怎么样治疗我们都可以陪伴你,同时采用安宁缓和的方法,为癌症患者“尊严离世”做好准备,同时也提供了芳香疗法专配的精油,辅助减轻疼痛,缓和情绪。同时考虑患者最在意的孩子还在外地家中,最终专家组会诊建议患者可暂停在本院治疗,执行营养、除痛及临床医生后续回家的治疗方案。

  《公益时报》:从事医务社工服务过程中,让你最感动的事是什么?

  纪伟伟:感动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在一次临床公益理发项目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心态特别好,一直开朗地和我们聊肿瘤治疗没什么可怕的,病房里也总充斥他爽朗的笑声,但是当他坐在理发椅上时,却轻轻地说了句“这个活动真好啊”,流下了眼泪……当时站在老人对面的我内心有酸楚、有怜爱、有敬佩,更有着一份坚定。

  做医务社工的初期,我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们能创造什么经济效益,我都会很认真详细地讲述医务社会工作是做什么的,因为工作很多很累,有人还是不太能理解。但是每当我们看到活动中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肿瘤患者笑逐颜开,看着将心事隐匿起来独自承受的患者敞开心扉,看着在一声声谢谢中温蔼的眼神时,我感动的是他们在抗癌路上的努力与坚持,感动的是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感动的是医务社会工作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公益时报》:简单介绍案例以及根据案例分析医务社工在该领域的创新、总结、经验等内容。

  纪伟伟:为了增加临床医务社会工作的覆盖面,从2021年开始我院开启了临床兼职社工服务体系,37个临床科室经过遴选配备了兼职医务社工,社工部定期对兼职社工进行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培训。同时,为了减轻兼职社工的临床工作压力,前期工作小组的方案、物品准备全部由社工部进行,专业社工与兼职社工一起执行方案,后续专项活动联动打卡,科室活动审核落实,并依托社工部特色治疗系列活动,打造医务社工示范科室,构建全面、专业社工服务为目标,由点及面、整合资源、提升能力,深入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落地”,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服务性特点,促进临床医务社会工作长效发展,实现医院文化深度建设。

  《公益时报》:对医务社工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纪伟伟:一是打好理论知识基础,注重科学研究,继续深化数据调研,以需求明确方向,以活动为媒介,以“精准化、细节化、有温度、有深度”来深化医务社工服务内涵。

  二要充分提升资源统筹、利用、挖掘、动员能力。增强与临床医护的联动,建立以医务社会工作为中心的MDT专家会诊机制与专家库,将循证医学理念在医务社工实务中做出进一步体现,从全新的视角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全方位的治疗照护方案。

  三是多措并举,拓展宣传,强化活动成效。通过多角色共同参与、多媒介宣传联动、互动式沟通渠道,加强横向伙伴合作和纵向联盟建设,拓展多渠道推广路径,不仅要提升医务人员认知度,更要提升社会大众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不断增加社工临床角色融入的可及性、高效性,形成良好的医务社工职业发展氛围。

  四是可以由“面-线-点”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首先对于一个省市或者一家医疗机构,要通过全面有效的措施,融合医院统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地开展起来,拓宽服务聚合范围,形成具备良好覆盖面的体系;聚焦医院的共同目标与患者的需求,形成不同类型和方向的发展线路和标准化服务路径,打造规范的服务项目;最后针对疾病特点、个体情况开展更为专业医务社会工作,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和医院文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