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医务社工 | 宋聪聪:希望社工专业教育能够开设医学伦理学、医保政策等相关课程
为弘扬医务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树立医务社会工作者先进典型,宣扬医务社会工作者案例,《公益时报》社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金赛药业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第三届(2023)寻找最美医务社会工作者”系列活动,并推出“第三届(2023)寻找最美医务社工”系列访谈活动,旨在弘扬医务社工精神,发掘榜样的力量,共同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医务社工对和主动求助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中
本期访谈主人公:
宋聪聪:郑州市中心医院初级社工师。作为郑州市中心医院首位专业医务社工,链接基金会项目,促进安宁疗护芳香病房服务项目化运作;带领7位社工实习生开展进病区医患同行情感支持互助小组活动50余次;成立郑州大学实习实践基地;起草和修编志愿服务总队工作实施方案;创新“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新模式;培训志愿者400人次。她希望社工专业能够开设医务社工、医学伦理学、医保政策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在学校可以先了解医学方面的常识,政策等知识,在面对久病成医的患者,能够有系统的知识和全面的了解,有共同的话题,迅速建立信任关系。
《公益时报》:简单介绍自己以及日常工作内容。
宋聪聪: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残障人士社会支持和贫困儿童社会救助,后来进入医院从事安宁疗护患者、残疾儿童和住院患者及家属的社工支持工作。
工作对象:医院康欣舒缓病区住院患者及家属、需住院治疗福利院孩童、康复病区等长期住院患者。
工作内容:为病区患者及家属提供芳疗抚触、沟通陪伴、社会链接、疾病预防、健康宣教、住院适应、康复训练。
《公益时报》:为什么会从事这份工作?
宋聪聪:因缘际会接触了社工行业,在接触到社会一些困境群体后,发现他们需要有人帮他们发声。最先入行是加入了民非机构,民非机构的项目大都是由政府招投标完成,在后续的服务中,政府也会进行指导和考核,对倡导保障困境群体的集体利益意义非凡。因此,我决定要在该领域深耕,慢慢地接触医务社工,帮助服务群体解决面临的经济、社会困境,还有长期生病脱离社会给心灵上带来的隐性创伤。
《公益时报》:在医务社工服务过程中遇到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宋聪聪:最困难的事情是取得住院患者信任。第一次进入病房的时候,是委托了科室主任、护士长向患者引荐,同时接触的患者也是临床医护筛选过后的,对医务社工的介入比较好接受。后期为了拓展服务对象,医务社工自己在病区外展服务对象,个别患者由于长时间枯燥乏味的住院治疗,生活经济压力大造成精神紧绷,在医务社工主动发起对话时候,表现出不配合、抵触,甚至是嫌弃,这个事情是非常打击医务社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针对该困难,医务社工首先做好自我心理建设,寻求朋辈群体和督导的指导开导;其次在外展新的服务对象前,首先和该患者的管床护士和管床医生进行初步的了解和沟通,熟悉该患者及其家属的性格特征,避免由于不了解而导致不愉快经历;然后可以通过老带新,外展服务对象的群体可以在患者小群体中扩展,有了熟人的铺垫,才能更好地取得新服务对象的信任;最后患者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比较明显,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当前困境都不一样,因此要个性化制定服务方案。
《公益时报》:从事医务社工服务过程中,让你最感动的事是什么?
宋聪聪:最感动的是在肿瘤康复病区遇到的2组患者及其家属,其中一组是一个辗转10年四处求医的28岁年轻男性患者,在与疾病斗争期间,他没有被病魔打到,而是一次又一次坚强的对抗病痛,从没有放弃生活,没有放弃生命,反而激发了他对自身的探索认识和了解,并顺应自身状况不断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适应。另一组是一对70岁左右的老年夫妻,在我们组织端午送安康包粽子活动中,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到粽叶包糯米活动中,并且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包才能避免漏米,煮好后在向病区送粽子碰到这对老夫妻的时候,老奶奶非常高兴,和病床上的老伴一直分享端午的喜悦。这两组患者让我看到了大家对生命的热烈,不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快乐地享受生活。
医务社工为病区患者及家属送粽子
《公益时报》:简单介绍案例以及根据案例分析医务社工在该领域的创新、总结、经验等方面分享;
宋聪聪:在跟进康欣舒缓病区安宁疗护患者的时候,一是发现许多长期住院患者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心态非常稳定,住院患者及家属以平常心来面对疾病,感觉在病区住院和在家里区别不是很明显,甚至还想帮助医院工作人员做一些浇花、除草等力所能及的小事情。经验就是多鼓励支持患者主动积极融入社会,充实住院生活,加强人际交流,提升生活幸福感。二是面对多年卧病在床的老年患者,医护与患者相处氛围融洽,除了正常的医疗护理工作外,还和患者唠家常,翻身抚触,涂抹润肤油等日常生活照料,工作压力较大,实际中,此部分专业性不强的工作内容可以安排社工义工来帮助完成。
《公益时报》:对医务社工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宋聪聪:一是学校教育。希望社工专业能够开设医务社工、医学伦理学、医保政策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在学校可以先了解医学方面的常识,政策等知识,在面对久病成医的患者,能够有系统的知识和全面的了解,有共同的话题,迅速建立信任关系。
二是校企合作。安排相关研究方向的学生及时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及早确定将来的就业方向,明确将来进入该岗位可能需要的能力,在校期间提升这个方面的能力,同时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尽快吸纳新鲜血液促进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