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金锦萍:数字有新益,互联网公益生态离不开每一个“你”

  5月20日,2022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线上开幕。继去年倡导行业“数字共建”后,本届峰会以“数字有新益”为主题,更聚焦于公益数字化成果共享和交流。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在大会上发表了《互联网公益的共生共创》主题演讲。

  金锦萍认为,数字有新益,互联网公益生态离不开每一个“你”。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并不排除每一个个体利益的实现。

  以下是演讲全文:

  亲爱的朋友们,很高兴与大家分享这个话题。在数字有新益的大主题下,我们来探讨一下互联网公益的共生与共创。

  共生,意味着我们所有在互联网公益里面的利益相关者本身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互联网公益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指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在某个时间点开展募捐活动,还包括个人求助、社区互益等。

  互联网公益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多。捐赠者、志愿者、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一线机构、志愿者团体,慈善组织里面的各个理事、员工、社区,还有参与捐赠的企业……甚至包括更广义的一般社会,可能都是互联网公益的利益相关者。

  如果“共生”是生命共同体的前提的话,我们就要意识到,互联网公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换句话说,公益事业本身经不起负面事件,也经不起公信力的减损。当然,这并不代表公益慈善本身是脆弱的,只能表明我们对公益的要求更高:我们希望公益事业是所有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不受任何玷污。

  公益慈善领域里但凡出现负面事件,它势必会影响到民众的公益积极性。这也说明,共生的状态下,我们是生命共同体。

  共创,则意味着这个社会不能止步不前。从有社会这个概念以来,社会就从来没有完美过。尤其当下,我们面临着多种挑战。所以共创并不意味着原地固守。我们要做的是去面对目前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并尝试去解决。

  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我们要贡献自己最擅长的资源,要设计方案,再推动我们的方案落地。

  一腔孤勇很重要,但慈善组织需要的是不同元素的专业性,只有多方一起努力,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甚至受益人的想法,也是为公益决策提供方向的重要一环。举个例子,只有捐赠人的意愿与受益人需求相吻合时,我们才能够满足捐赠人的意愿。相反,如果捐赠人意愿跟受益人的意愿或需求违背了,对不起,这样的捐赠我们宁可不要。

  我们看到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问题。即便是你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依然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你的父辈的养老问题,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你自身的价值的实现,你需要找到一个归属感的社团接受的问题,甚至你在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上的抚慰问题等等。所以这些大量的社会问题,它不可能让我只考虑这其中的一个利益相关者,或者一种利益相关者的声音,也不能让某种声音变得最大。

  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总会各自发出自己的意愿之声。然后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去找到现阶段为止可能实现的最理想的方案。但这需要经过大量协商,也会有人需要经受不同程度的妥协。

  而最后是否解决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

  对于共生共创而言,它的过程更重要。

  在共生共创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意识到他者与自己的不同,在我们自己发声的同时,可能也可以听到从不同视角所发表的声音。当不同的主张在一起的时候,如何去协商,如何去妥协,如何去合作,这也是一种公共利益。

  共生共创,它还意味着我们的目标是共享共担。

  互联网公益事业中包含很多元素,也涉及到很多环节。如果在某一环节里出现负面事件,甚至违法违规行为,整个行业生态链都将因公信力下降而受到影响。

  公益的损失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损失,资金在公益行业里本身并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我们更需要在意的是,这些通过互联网流动的资源,最终去了哪里,有没有改变我们原来想改变的问题。

  因此,共享共担是共生共创的一个基础,也是它的归宿。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对未来的社会本身有一种共担的责任,也有共享的权利,才会激发出我们共生共创的热情。

  在今天当我们意识到数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看到了数字的局限性。比如部分老年人群体,因为数字鸿沟,他们不仅无法享受到数字带来的便利,甚至可能因为这种数字障碍,让他们在原本现实世界中能享受到的权利被剥夺。再比如,青少年沉迷于数字,可能会因此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甚至会丧失他们本来应有的社交能力。

  这些都是数字局限性,但无妨,因为数字或者互联网公益,它本身就是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我们要把技术本身当成实现我们自身价值和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反之让他来驾驭我们。作为技术,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它的价值是我们人所赋予的。

  综上,数字有新益,当我们把“益”附上公共利益,附上共同体的利益,也附上我们自己个体的合法权益的时候,这个“益”才有意义。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它不排除每一个个体利益的实现。

  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共创?因为只有各个利益相关者将不同方面的资源供给形成合力,才有可能从根本意义上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社会问题。

  人类延续,社会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它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只要社会里还有人,这个社会就离不开公益。

  尽管在一个社会里面,解决社会问题的主体会很多,比如市场、政府。他们一直都在解决社会问题,甚至很多情况下与他们相比,公益慈善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公益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它永远呵护着我们人类社会里最可贵的、最柔软的内心。

  腾讯公益这些年来,一直在打造互联网公益这样一种共生共创的平台。它涉及到整个行业生态,甚至是社会生态。社会中的每个人,每一个组织体都有可能成为公益的参与者。无论是作为资源的提供者,还是受益者。而这个现象本身是流动的——今天的受益者,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捐赠者或者志愿者。反之亦然。

  从以前单纯地强调全民募捐平台起步,转化为努力地为整个社会提供一个公益平台。腾讯公益这样的转型过程不仅艰辛,还充满挑战。现在,大家不仅仅关注资金,更关注资金的落实。在这个过程里,公益平台对透明度的追求与日俱增,要想方设法让捐赠者、志愿者看到他们出钱、出力或是关注的某个领域的事业到底如何。

  这也是为什么要让一些机构或者项目执行者走到前面来,开一个公益人大会,或者公益股东人大会。每一个在其中曾经捐赠过自己的资金、时间、或者关注的人,他都可以作为类似于股东一样的身份来参加。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对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追问,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社会信任的一种锻造方式。

  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看到的是,公益的从业者和我们资源的提供者之间的直接对接;看到的是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双方坦诚布公地交流。

  以后我们还会有更多主题的呈现。公益本身多元化的状态会在募捐环节、项目推送环节、公益股东人大会介绍环节甚至评估环节里向大家呈现。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都去关注,因为会信息过载,而人的精力有限。但你总能找到感兴趣的内容,再从中甄选出你想关心的项目并参与。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关注和参与,因为你就在其中。而你会意识到,整个公益生态,包括互联网公益生态,乃至整个社会公益生态都离不开你。

  谢谢!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