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持、促进和引导企业慈善上做好文章
12月7日,第五届全国公益慈善理论与政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文根据《公益时报》社社长赵冠军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企业慈善的行动,无疑是一个十分充满挑战的议题。
接下来,我们将如何发展?如何在大经济周期中前行?今天,我们并不讨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是将焦点放在如何能够协助和支持企业家和企业在慈善领域的积极作为上。
在现代社会,企业的组织形态正在超越财务成就,转而更加重视其对社会的正面贡献。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就曾通过财务和非财务的手段,对亚马逊的社会价值进行了审慎的评估,并提出了一种计算价值的方法,即“为股东、员工、第三方卖家以及顾客创造价值”的模型。
面对日益增加的周期不确定性,我们如何前行?贝索斯提醒我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战略应构建在不变的事物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曾有一个有趣的观察: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长江商学院廖建文教授亦深刻指出,在动荡多变的时代,关注不变比关注变化更为重要。
我们越来越迫切感觉到,深入探寻那些在更长时期内仍将产生积极影响的核心价值和原则,研究真问题,提出真办法。
如何把握那些基础的、持久的规律并形成产品、项目、行动,这些规律可能是人性的光辉、社会的正义、环境的可持续性,或是对社会创新的不懈追求。通过将这些不变的价值融入我们的行动之中,不仅为当下的行动注入活力,更能确保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这支力量能够持续发光发热。
一、他车之鉴:对美国企业家和基金会的观察
从经济发展、财富积累,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财富和精神的传承,西方一些国家社会公益事业走过的历程或许可以提供借鉴与标靶。
我们并不生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所以,我们既尊重崇高的意义,也不高估资本的道德血液。
以美国为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企业家在财富积累的黄金时期开始大规模慈善捐赠,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出现了企业家发起成立私人基金会的群体现象。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过程,会发现群体捐赠现象的出现有着政治、经济、文化、公益等方面的时代环境:一是政治改革、反腐压力改变政商关系;二是垄断经济解体,财富集团需要重新分割;三是遗产税开征及税制改革;四是社会批评力量暴涨;五是宗教财富观;六是捐赠税制优惠和基金会提升企业和家族社会竞争力。
特别是制度设计上,更有利于形成公共资产并坚持长期主义。例如,美国捐赠享受税收减免和资本收益,既免除捐赠者所得税,也免征遗产税;基金会投资收益只需缴纳1%-2%的消费税;遗产捐赠成立基金会之后,资产性质发生变化,私人资产成为公共资产,接受社会监督和法律保护;基金会可以为特定对象提供高薪工作,家族成员可以长期受益;基金会可以提升财富竞争力,扩大家族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方面的影响力;基金会虽然要求每年必须至少用掉其资产的5%,但这包括管理费用,而且剔除房屋等固定资产,即便是所有支出都是行政办公费用也不违法。
美国社会对基金会的评价并不都是正面的,但基金会在促进社会平衡发展方面确实做出了积极贡献,促成了新型政商关系的形成。资中筠先生讲过一个观点:“一个社会的延续和发达在于它如何取得发展与平等二者之间的平衡”。客观上,基金会先于政府在教育、医疗等领域进行了救助,起到了先驱作用。基金会可以做政府“没有做、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还成为外交政策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基金会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资助,尤其是在项目初创阶段,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现在看来,基金会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对企业家及其家族自身来说,包括了财富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通过将财富捐赠到基金会,家族可以避免遗产税的重负,分散投资风险,向社会表达个人和家族的价值观。
二、关注当下:中国企业家的行动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批又一批企业家和企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如何保存、使用、扩充这些财富,自然而然成为企业家们思考的焦点。当然,这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近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中国同样产生了一大批企业家集中式的慈善行动。《公益时报》自2004年推出中国慈善榜,对年度重大捐赠的企业和企业家捐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见证并参与了这一进程。
过去二十年,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不断扩大。2004中国慈善榜统计了前50位企业家共计10.29亿元的捐赠,到2024年,中国慈善榜统计的数据已经增加到226位企业家个人捐赠113.8631亿元和1370家企业捐赠250.6646亿元。中国企业家群体,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更在社会领域展现出令人尊敬的形象。如果说20多年前可以勾勒一幅中国企业家的群体图画,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勾勒出一幅耳熟能详的慈善家图画了。
过去二十年,企业和企业家的捐赠额度在不断上调。2004中国慈善榜排名首位的是黄如论,其年度捐赠总额为2.1亿元;2024中国慈善榜上榜慈善家捐赠额在亿元级以上的有20位,其中10亿元以上的有3位,最高捐赠额达到30亿元;捐赠金额在1亿元及以上的企业有55家,最高捐赠额超过19亿元。
过去二十年,民营企业在慈善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成为慈善捐赠的主力军。2023中国慈善榜上榜民营企业892家,占上榜企业总数的65.44%;2024中国慈善榜上榜民营企业920家,占上榜企业总数的67.15%。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形成了一个公益系的概念,如抖音公益、腾讯公益、阿里公益、蚂蚁公益等,将企业生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慈善捐赠反映了时代的追求和特征。
第一,中国大批企业家始终有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注的家国情怀。在国家面临重大挑战或危机时会挺身而出,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国家和社会。例如,在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国企业家会迅速响应,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2024中国慈善榜上有近260家企业的捐赠是用于应急赈灾,其中单笔最大捐赠金额2.3亿元。
第二,中国企业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注格外强烈。大量的企业家是在“教育改变命运”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他们成功以后,纷纷将教育作为捐赠首选,是反哺,也是企业继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对教育事业重视和支持的体现。例如,党彦宝带领的宝丰集团及燕宝基金会以“用知识改变命运”为使命,对宁夏全区及甘肃酒泉市全部考上大学的学子进行奖励资助,直至完成学业。曹德旺发起成立的河仁慈善基金会出资筹办福耀科技大学等。在2024中国慈善榜上,有超500家上榜企业将“教育(助学)”列为主要或唯一捐赠方向,占上榜企业总数的36.50%。
第三,中国企业家的捐赠领域积极开展社会创新。捐赠的财产从现金、物资逐步扩展到股权、房产、知识产权等多元化的资产,既体现了企业家财富构成的多元性,也反映了他们的财务创新精神。捐赠的形式从直接捐赠到设立基金会、慈善信托,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捐赠的领域也日益多样化,除了教育,脱贫攻坚、医疗卫生、乡村振兴、应急救灾等领域也是重要方向,生态环保、人文体育等也受到关注。
三、迎接未来:增强韧性以应对穿越周期的挑战
当成长的惯性发生变化,新一代企业家会带领企业将慈善捐赠投向何方呢?经济的迭代势必带来其他各方面的变化,这包括慈善捐赠,社会进步的前沿性应该会受到更大关注。
从可持续方面来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根据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长期投入资源以解决教育、医疗或环境保护等关键问题的核心要素,从救助到预防,投入的除了资金,应该还有其他资源,以形成理性发展。
从发展层面来看,企业不断强化与政府及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因为,一些令人纠结的新的社会问题正在发生,单方力量是有限的。
从具体执行来看,企业更加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与创新性。例如,饿了么的减碳项目不仅在国内受到关注,更成为国际期刊《科学》杂志封面文章,展示了企业慈善在创新领域的潜力。
从增量方面来看,体育文化公益行动的关注度持续增长。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彩票销售的显著增长,以及安踏集团在产业与慈善领域的快速发展,都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例证。
眼下,中国企业家和企业扮演着尤为特殊的角色,当然,这就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除了激发经济活力,还在激发社会活力。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行动起来。
政策层面上,建议政府出台更多激励企业参与慈善的措施,提供更丰厚的税收优惠、简化捐赠流程、提升社会认知等,为企业家和企业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捐赠环境。
社会层面上,倡导行业组织、传媒界、学术机构等,通过新闻报道、社会评价、社会荣誉等多种方式,旗帜鲜明地扬善,增强企业家和企业慈善捐赠的存在感、获得感、荣誉感。
今天的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阶级固化、收入分配不均、社会流动性减弱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建立一个扎根于恒定性因素的行动框架,以更好生存于、参与于、服务于这个时代,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增强韧性、穿越周期,是我们的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