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翠利: 完善乡村养老体系 建设老龄化友好社会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妇联主席、全国三八红旗手李翠利指出,当前,乡村养老主要依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政府补贴,个人账户靠缴费积累。但2024年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仅每人每月123元,多数省份在150元左右。老人扣除每年400元合作医疗保险及衣食住行等基础开支后,若无存款或儿女接济,生活难以为继。“70岁打工潮”现象屡见不鲜,充分反映出乡村养老面临的严峻挑战。
虽然政府已关注到这一问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但要实现乡村养老的全面改善,仍需多方努力。同时,建设老龄化友好社会,不仅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还应为有工作能力的老人提供合适岗位。
今年全国两会,李翠利带来了《关于完善乡村养老体系 建设老龄化友好社会的建议》。
一、优化养老金结构。将基础养老金提升至每月500元,由中央财政负担基础部分,确保乡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各地根据当地物价和平均收入水平差异,确定区域补贴,补贴部分由地方自筹。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体现国家对乡村养老的兜底保障,又能兼顾地区差异,提高养老保障的精准性。
二、完善乡村养老政策。提升乡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缴费基数和补贴比例,一方面,鼓励年轻农村居民提高缴费档次,为未来养老积累更多资金;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减轻参保人员负担,提高参保积极性。这样既可以缓解当前乡村养老压力,又能更好保障参保人员未来养老待遇。
三、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如乡村旅游服务、农产品初加工、生态养护、乡村文化传承等。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为参与工作的老年人提供必要劳动保护和健康保障。
四、建立乡村老年就业服务平台。搭建乡村老年就业服务平台,收集和发布适合老年人的岗位信息,为老年人和用工单位提供对接服务。同时,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和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工作岗位。
五、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乡村养老政策和老年就业的积极意义,转变社会观念,消除对老年人就业的偏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身余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