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时代需求”仲明助学金的三次创变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一场延续了27年的慈善约定,在慈善征途中传承“道义契约”,以发现眼光回应时代需求。
12月1日,2024仲明大学生助学金 (以下简称 “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暨创新发展交流会在广东清远举行,这是仲明助学金的第27次发放。27年间,从未间断的资助让数万名学子受益。交流中,一场触及变革的思考正在上演。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青少年群体因心理引发的各种“成长的烦恼”,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从支持学子学费,到为学子全方位赋能的素养教育,再到聚焦当下热议的青少年心理教育,27岁的仲明助学金经历了不同时代命题下的三次创变,在探索和验证中找到了一条 “仲明”特色的慈善之路。
“道义契约”传承慈善底色
27年的仲明路是信念和理想的坚持,道义契约是“契约”,更是“人生信条”。
仲明助学金的三次创变离不开道义契约传承的善意底色。这种助学模式不仅让仲明学子在慈善传承中受益,也指导着仲明助学金的多次变革,从资助求学、到赋能学子、再到心理关怀,项目发展就是一种道义的传承。
“聚集道义能量,以智慧、慷慨、用心和深切的关爱支持教育,强国兴邦,让慈善智慧和仁爱精神得以弘扬,让‘仲明’之星闪耀爱与良善的光辉,让‘仲明’之树根深叶茂,基业长青,让社会因‘仲明’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这是印制在仲明助学金“道义契约”上的开篇话语,也是每位仲明学子践行慈善的铮铮誓言。
根据“道义契约”模式,仲明学子需承诺在毕业后经济能力许可时,回捐当年所获得的资助款,用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并加入公益行列,奉行“受惠社会、回报社会”的美德。
98级仲明学子、广州市仲明助学发展中心负责人张富建,毕业后心中一直有个想法,找到资助人履行道义契约。当时,受制于社会信息发展有限,沟通渠道不畅,尚未完成回捐。
2004年,毕业三年后的张富建搭建起“仲明助学网”,用于向仲明学子提供助学金回捐信息和学子交流,善意的传承从这一刻开始变得具象化。
秉承着慈善传承理念,仲明助学金的创变从这一刻启航,善意让暖流涌动。
如今,“受惠社会,回报社会”的助学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仲明学子从被资助人成长为资助人。签署“道义契约”的仲明学子,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纷纷以不同形式回捐仲明善款,回报社会。“设立奖助学金”“发起爱心助学行动”“定期捐赠仲明助学金”“赴西藏支教”等爱心行动,仲明学子们用不同慈善场景为“道义契约”赋予更多的传承标签,受助仲明、融入仲明、回报社会。
1998年暨南大学的仲明学子范绍钦,2011年创立广州合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次年就在南方医科大学设立“合众助学金”资助困难大学生,2017年5月又与本科同学捐赠10万元在暨南大学设立“97307助学金”。
现就职于中国南航集团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李明珍是2003年中山大学仲明学子,2013年他与爱心人士成立爱心教育基金,资助家乡特困学生,9年来累计筹款善款超12万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1998年仲明学子房秀丽,2000年7月毕业后自愿赴西藏从教,成为广东省首个进藏从教的应届女大学生。随后,有吴丽杏、陈春夏等众多仲明学子追随她的脚步赴藏支教,回报社会。
经过多年的坚持践行,“道义契约”机制已日渐成效,仲明学子中约1800人次回捐助学金,总额超500万元,并通过设立各类奖助学金、科研基金、公益筹款等超100万元。“仲明助学的道义契约模式以及受惠社会、回报社会,让爱薪火相传的慈善理念都是传承不变的。”张富建说,助学金将根据时代需要及受助对象需求转变发展方向,以便项目能更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关心教育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主任李萍认为,基于传统慈善,对现代慈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并非富人的施舍,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物物交换,让每一位普通人有了参与慈善的渠道。“道义契约”更是将慈善之力从清泉汇聚成河流,让其川流不息,这是极其不易之事。
“三次创变”公益升级
仲明助学金由国强公益基金会荣誉会长杨国强1997年捐资100万元在羊城晚报社设立,并成立仲明助学金管理委员会。从资助困难学子学费、提升受益学生素养教育,仲明助学金经历两次转型后对新的社会问题发起冲击。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提供强劲动能,市场经济活跃度持续攀升,一些社会问题逐步涌现,这给转型中的青年个体带来成长的阵痛。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彭凯平,曾经在新华社的帮助下做过一次40万人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呈现“七苦”,即漂泊、浮躁、孤单、忙碌、抱怨、苦楚、迷茫的状况。大学生排名前三的心理问题,分别是“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
社会有需求,仲明有回应。
仲明助学金管委会在“道义契约”“素质成长计划”的二次变革的背后,开始思考从树人到育人的全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怎样的当代大学生?从外部看,青少年精神压力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关切。从内部看,仲明助学金的捐助方国强公益基金会成立十年,在新的社会问题面前也在面临转型,更加聚焦在教育公益领域,开始关注并参与青少年“心”困境和新需求。
按照计划,仲明助学金将联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发起“阳光成长”行动,开发出创新性、先进性、引领性的课程和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心理抗逆力。彭凯平表示,希望通过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阳光成长”来改变当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转移、替代、升华,用积极体验替代消极情绪,从而达到深化目的。
27年前,仲明助学金资助广东省部分高校品学兼优的困难大学生,逐步扩展至全国25所高校,改变了1.35万学子的命运,这成为仲明助学金的公益起点。
帮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成为仲明助学金的首个目标,但与物质匮乏相比,“思维上的困顿”成为受助学子最大的挑战。高质量社会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变革的主题,让德、智、体、美协同有机进步,叩问着仲明助学金管委会每一位成员的内心。
从2012年起,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由单一化经济资助转变为多元化资助育人模式,除持续发放助学金外,还提供包括各种导师课堂。
今年11月30日—12月1日,2024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上就举办了“成长动力营(素质拓展)”“发挥你的影响力”主题工作坊、与仲明新生面对面“相信相信的力量”座谈、“设计思维,设计人生”“职业规划早知道”等8个主题导师讲堂,来自高校和企业项目管理人的专业授课,帮助仲明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起点上,仲明朝着第三次创变进发,从经济资助到素质培养,再到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新需求。
仲明助学金1998级学子受益人、广州市仲明助学发展中心负责人张富建表示,仲明始终坚持创始人朴素的初心,培养“受惠社会、回报社会”的人;仲明通过不断创新,积极拥抱时代变化,不断深化和扩展仲明培养理念和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学子成长和社会需求。
可持续公益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推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慈善之路发展正在经历着几个阶段。初期捐赠款物、中期打造慈善项目、中后期推出慈善平台、后期促进慈善可持续发展。当前,这几个阶段齐头并进,仲明助学金从“单个助学项目”到“仲明志愿服务队”再到“广东省仲明助学志愿服务促进会”“广州市仲明助学发展中心”实行专业运作,仲明助学金设立延伸出的公益机构和项目正在探索一条自我突破、自我革新、自我创新的新时代公益慈善发展之路。
张富建表示,仲明助学金不仅是一个助学金项目,还是一个成长计划,更是一个培养未来社会有益成员的平台。“我们也正在这样做,为仲明学子的培养,为仲明理念的传播做出有益的探索。”
今年是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开启的第二个“十年”。从世界公益慈善趋势来看,科学化、行业化、专业化,已经成为基金会行业发展的新标志。从单纯捐赠款物、探索公益项目,到打造公益平台,再到可持续发展公益,基金会正在行稳致远。
座谈结束时,谈到仲明助学金的第三次创新,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陈翀表示,创新是为了将仲明打造为长期的、有影响力的项目,“仲明是基金会公益的起点和初心,我们希望它能够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