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热点 > 正文

20载筑梦扬善,我们以公益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从2001年到2021年,《公益时报》与中国公益事业一路同行,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的坚韧与奋斗,与丰富多彩的中国公益融为一体,在岁月的浸润中历久弥新。

  我们坚持观察、记录、解读公益事业进程,见证重大事件瞬间,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营造跨界交流平台,努力打造公益领域最具影响力、公信力的权威媒体平台。

  我们推出中国慈善榜、中国公益新闻年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中国公益年会等跨行业盛会,以平台的方式连接行业内外资源、推动各部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以推进中国公益事业发展为己任,我们扛起“旗帜鲜明地扬善”的大旗,始终与中国公益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在历史的长河里,二十年转瞬即逝;但所有走过,都必留下痕迹。对于《公益时报》和中国公益事业而言,二十年里有太多值得记取的瞬间,我们和所有公益同行者所奉献的公益和大爱,都将走向不朽!

  2001年,刚刚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频发。以社会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被提出,国民慈善意识逐步觉醒。但这种觉醒还非常朦胧,既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系统的实践总结。21世界的中国需要公益,而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媒体的大力传播与倡导。

  在这一背景下,6月1日,民政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公益时报》创刊新闻发布会。作为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当时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的第一家全国性、综合性的公益媒体,我们在发刊词中写下明确承诺:“以推动公益事业发展、造福人民大众为己任”。

  “创办《公益时报》就是想在中国传播一种公益理念。21世纪的中国需要公益,未来的中国更需要公益。”《公益时报》创始人、社长刘京强调。一个全新的公益传播时代由此开启!

  初生的《公益时报》受到了资中筠、朱传榘、成思危等学者与社会活动家的关注,他们用各种方式支持我们积极传播公益理念,普及公益常识,介绍国际经验,大张旗鼓地为公益慈善正名。

  创刊以后,我们推出《公益时报》彩票专刊《中华彩票》,关注彩票公益金的募集与使用,为公益事业发展探寻多元筹资渠道。

  创刊以后,我们记录非典时期社会捐赠、公益组织参与的具体情况,传达捐赠政策,公示捐赠信息,以50万份抗击非典特刊将国民捐赠的热潮铭记于史册。

  创刊以后,我们策划企业公民专版,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探讨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实现社会价值,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解决方案。

  “我看到了一张最好的报纸,看到了最好的文章,看到了一支最值得尊重的‘公益救国军’。你们是第一个把公益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的人,是国家的功臣,我向你们致敬,我要把你们的报纸送给国家最高领导,也送给海外的著名华人。你们做的是民族大义、千秋大业、万代基石!”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朱传榘2003年讲给《公益时报》的话,一直在鼓舞着我们奋然前行。

  2004年,《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基金会管理条例》允许富裕的个人、企业等设立非公募基金会。

  先富起来的人通过捐赠参与公益事业的门槛被打破。基于慈善捐赠领域的这一新变化,《公益时报》在2004年推出了我国第一张慈善榜单——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后更名为中国慈善榜),立意“旗帜鲜明地扬善”。

  自此以后,我们每年都会对年度捐赠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个人、企业的捐赠数据等进行统计,发布被誉为“中国财富人士的爱心清单”的慈善榜单,同时推出慈善榜样,激励更多人加入慈善的行列。

  慈善事业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支持和发展慈善事业”。当年11月,民政部公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

  企业在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5年11月,由《公益时报》和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企业公民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企业公民论坛召开。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等概念进入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视野,中国企业开始以一种经济和社会责任兼具的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

  2006年9月,《公益时报》成为中国基金会管理信息披露指定媒体。

  经过持续数年的培育,我国公众的慈善意识进一步觉醒,企业的公益行为日益多元化。2008年,汶川地震激起了全社会的捐赠热情,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初,全国接收各界地震捐赠款物751.97亿元。

  作为公益领域的一面旗帜,《公益时报》第一时间投入到这场战斗中。我们走上街头向市民发放 5•12 赈灾号外50万份,我们梳理出一条条迫切的需求信息,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救援瞬间,统计出一笔笔无私的爱心捐赠……

  我们和香港马会共同筹划慈善酒宴,筹集善款资助灾区贫困家庭的伤残儿童。因地震而激发的慈善之心从此被专业长久地延续下来,截止目前,每年一届的慈善晚宴已经筹集善款数千万元,投入到疾病救助、教育发展等多个领域。

  我们以专业的媒体视角记录了2008年之后日新月异的慈善新时代:2009年,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拟捐出70%家族持有股份成立基金会,初步探索“股捐”实现方式;2010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在北京举行了著名的“巴比晚宴”;富豪之外,普通公众也开始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从志愿者到职业公益人不断升级,以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为目标的公益创业成为人们的就业选项之一……

  我们以搭建平台的方式汇聚了有志于公益发展的各方力量:2009年,我们发起举办中国公益新闻年会,发布中国年度十大公益新闻事件,举办中国公益事业发展与媒体责任高峰论坛。我们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以倡导企业公民理念为宗旨的高尔夫联谊组织中国企业公民高尔夫俱乐部。2010年,我们承办了“中国社工年会”,每年系统盘点社会工作发展情况,发布《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推出“年度全国社会工作领域十件大事”和“年度社工人物”。

  201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公益事业在与互联网的碰撞中不断进化。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公众广泛参与公益成为现实。“免费午餐”、“冰桶挑战”等项目借助互联网筹集了大量的善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腾讯公益2015年发起的99公益日,三天时间网友捐款1.279亿元。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生态的变化,对公益行业的信息公开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环境,重建社会信任体系,提升公益领域的活力成为时代赋予行业的主题。民政部门不断简政放权。2012年,北上广等城市民政系统纷纷探索社会组织直接登记; 2013年雅安地震之后,募捐市场进一步放开……

  公益机构在改革的道路上义无反顾。中国红十字会把2012年定位为改革之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发展经验被反复提及……

  作为媒体的《公益时报》不仅记录了这一历程,也开始了全面的转型与变革。

  2011年,公益时报网全新改版上线,拉开了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时代融媒体转型的大幕。上线手机报,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强国号、抖音号,打造公益时报中华彩票网,开发小程序、APP,构建媒体矩阵,挖掘培养新媒体人才……我们在拥抱新时代的道路上义无反顾。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我们先后推出了社会组织直接登记、非公募基金会十周年、影响中国公益100人等专题策划报道,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全媒体平台的建设不仅让我们可以通过图文影音全方位地进行公益报道,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推动行业发展的能力。

  2011年开始,《公益时报》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卓越案例发布活动,梳理、研究、推荐和传播具备战略意义的公益项目,以弘扬社会责任理念和公益慈善文化,号召更多的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理念,协助企业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公益项目。

  2013年,《公益时报》联合7家基金会举办第十届(2013)中国慈善榜祝福雅安抗震主题慈善晚会,从地震发生到晚会结束,共募集善款3.9743亿元。

  2015年,《公益时报》组织了百人青海公益行,来自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各界爱心人士考察走访了青海多地,达成了多项公益合作。

  2016年,一个新的时代来临。《慈善法》的通过实施让中国公益事业进入了有法可依、规范发展的新时代。

  为了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2016年底,《公益时报》联合9家基金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公益年会,此后每年举办一届。年会通过回顾当年公益事业发展情况,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将公益声音最大化,并搭建起共建行业平台,让跨界合作在公益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我们观察到:慈善组织的成立门槛被降低;公募权限逐步放开;公益信托落地;信息公开权责明确;对捐赠人的税收优惠进一步扩大;重视机构及行业自律……

  我们记录下: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7169个;慈善信托从零起步,增长到420单,合同金额达32.58亿元;全国注册志愿者超过1.72亿人……

  我们推动着:举办中国彩票论坛、中国彩票年会,成立彩票研究院,助力彩票市场发展与公益传播;承办亚太地区社会工作区域联合会议,全面彰显我国社会工作经验与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举办全国社区创新与发展大会,挖掘社区的内在潜力,为社会基层治理添计献策;响应扶贫号召,在内蒙古阿拉善、江西莲花等地实施公益项目……

  我们感动中:2019年,全国慈善组织用于扶贫济困的支出近500亿元。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各级慈善组织共接受社会各界抗疫捐款396.27亿元……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与第三次分配的大潮中,公益事业的重要作用被一次次证明。

  二十年栉风沐雨,《公益时报》从蹒跚学步的“稚嫩幼童”,逐渐长成风华正茂的“有为青年”。今天,无论是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还是公益行业生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公益时报》在记录这一系列变化的同时,也不断自我蜕变,焕发新的活力。

  我们打造了一支专业高效的公益媒体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作为行业媒体,我们紧密围绕公益事业中心工作,秉持“理想主义、职业精神、浪漫情怀、一支好笔”的工作方式,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与储备,锻炼整体团队的合作意识,提升员工对于公益事业的归属感和媒体工作的荣誉感。我们坚持专业性、公信力、影响力,以内容为核心进行深入的新闻调查;以行业推动为重点,搭建平台扬善并链接各类资源。集采编研究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时报》专家型团队活跃在行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建立了影响深远的公益全媒体平台。从2011到2021,我们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用十年时间构建起集报纸、网站、APP、小程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强国号、抖音号等为一体的全媒体平台,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累积粉丝百万,让公益破圈成为公众话题。

  我们研发了专业优质的公益延伸产品。在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我们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基于行业洞察与经验,为政府部门、基金会、公益机构、企业、慈善家等提供包括传播、会议组织、机构运营、公益项目策划与咨询、企业社会责任策划解决方案等在内的各类服务。

  二十年砥砺奋进,中国公益事业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野蛮生长到走上正轨,不断跨越新的台阶。

  二十年以来,中国捐赠规模越来越大。从现金、物资、房屋到有价证券、股权等,慈善家和慈善企业的捐赠越来越主动、越来越多元。互联网引发的社会创新给公益领域带来无限可能,公众捐赠日益便捷、普及。截至目前,我国每年的社会捐赠总额都稳定在1000亿元以上。

  二十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成长为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在官办机构改革创新的同时,个人、企业等不同主体积极发起成立社会组织,从事专业公益活动。截至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总量已经超过90万家,其中基金会近9000家。

  二十年以来,中国公益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希望工程、母亲水窖、幸福工程等项目一路走来,中国公益行业关注的不再局限于教育、扶贫等传统领域,而是扩展到儿童发展、扶老助残、救灾赈灾、疾病救助、科教文卫体发展、环境保护、性别平等、非遗传承等诸多不同领域。

  二十年以来,中国公益政策不断出台。从允许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到直接登记,从指定机构到放开募捐市场,从年度检查到实施报告制,从审批到备案,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主管部门正在实现从管理到治理、服务的转变。

  二十年以来,中国公益事业的研究机构不断增加。北大、清华、北师大、上海交大等高校,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等机构纷纷设立公益研究机构、推出公益课程,从引入西方慈善理念到剖析本土实践经验,丰富的公益推动着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十年以来,中国公益传播格局日益多元。从传统媒体的公益周刊,到门户网站的公益版块,再到新媒体时代遍布客户端、小程序的公益账号,公益传播不再是专属权利,人人公益时代人人都是公益传播者。

  2021年,《公益时报》和中国公益事业一起,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和我们一起传播公益理念、弘扬慈善精神,为中国公益发展寻找新的机遇,为中国社会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我们相信,慈善事业的发展将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相信,慈善捐赠将成为慈善家和企业财富规划的一部分,并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相信,社会组织将真正成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相信,慈善事业将不断提升弱势人群的生活水平,为全体人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多助力;

  我们相信,党和政府将越来越重视慈善事业,规范和促进措施将不断涌现;我们相信,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理论将逐步完善,并走向世界;

  我们相信,公益传播将进入主流传播领域,成为公众日常关注的重点之一……

  “吾道不孤”,人心向善,一心做公益总有同行者。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感谢所有与我们一路同行的公益力量,感谢公益事业的管理者、捐助者、参与者、倡导者、传播者……

  信念指引方向,创新成就未来。下一个二十年,《公益时报》期待和所有关心公益事业的人一起,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奋斗,用更多爱心与善意温暖这个世界。让我们一起守望公众利益,旗帜鲜明地扬善!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