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热点 > 正文

中国扶贫基金会更名背后 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减贫事业,彰显社会组织专业优势

2022/09/27 20:35公益时报 李庆

  ■ 本报记者 李庆

  2022年6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宣布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更名背后是基金会作为社会组织的代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积极发挥作用的成就与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组织作为一支重要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随后又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面向欠发达地区,聚焦贫困群体,针对贫困人口实际需求,在产业、教育、健康、救灾等领域开展了扶贫协作对接培训、善品公社、百美村宿、灾害救援、新长城助学、爱心包裹、童伴妈妈、顶梁柱健康保险以及爱加餐等多个扶贫项目,累计筹集款物达51.99亿元,占基金会成立32年来筹集款物总额的66%,累计3537.76万人次从中受益。

  该基金会于2017年年底制定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规划(2018-2020年)》,明确三年筹集资金10亿元投入脱贫攻坚的目标。截至2020年年底,基金会总投入22.08亿元,超额完成规划目标。

  精准施策

  开展可持续帮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开展的脱贫工作重点聚焦欠发达地区、聚焦扶贫对象、聚焦制约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因素。通过汇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基金会建平台、聚资源、进深山、入村舍;开展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救灾扶贫、定点帮扶等系列扶贫项目,创新模式,探索贫困问题解决方案。

  据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多年一线扶贫工作经验,根据欠发达地区实际需求,基金会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扶贫公益项目,如爱加餐、爱心包裹、童伴妈妈、顶梁柱健康保险、紧急救援等项目。“我们通过创新扶贫模式、探索可持续的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增收,如电商扶贫、百美村宿、小额信贷、中扶养老等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救灾扶贫四大领域。”

  产业扶贫方面,基金会开展的善品公社电商扶贫项目以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让农民成为产权主人、利益主体和发展主力。截至2020年年底,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投入资金4981.21万元,惠及19省89县(区),受益农户数达36347户。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百美村宿旅游扶贫项目,通过“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搭建乡村和外部联结平台,以新型合作社为载体,引入社会资金、信息和人才等要素,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可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49亿元,河北、河南、甘肃、陕西、贵州、湖南、四川、江西、青海、重庆、内蒙古等11省(自治区、直辖市)24县(区)26村10.5万人次受益。

  健康扶贫方面,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项目是以贫困群众身心健康需求为瞄准点开展的健康扶贫项目。对象为贫困标准下18-60周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对他们患病住院总费用中“自付部分”给予补充报销,减轻贫困户医疗负担。截至2020年年底,累计投入3.22亿元,为12省(直辖市、自治区)的80个县(区)1138.66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健康保障。

  童伴妈妈项目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与地方妇联、共青团组织和民政部门联动建立村级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与权益,截至2020年年底,累计投入8528.49万元,惠及75县898村51.9万名儿童。

  爱加餐项目促进欠发达地区儿童营养改善,2013至2020年期间,项目累计投入3.18亿元,惠及18省(自治区、直辖市)122个县(区),为小学生提供营养加餐,援建标准化的“爱心厨房”,累计受益小学生122万人次。

  教育扶贫方面,基金会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着力点持续开展教育扶贫项目。如,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通过经济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2013至2020年期间,项目累计投入1.04亿元,涉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600所大学,累计受益大学生3.4万人次。

  新长城高中生自强班项目为困难家庭高中生提供经济资助和成才支持服务,实现求学梦。2013至2020年期间,项目累计支出2.77亿元,28省(直辖市、自治区)409个县(区)的15.07万人次学生受益。

  加油未来-乡村教育整体提升项目助力改善欠发达地区儿童学习生活条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截至2020年年底,项目累计投入7840.70万元,8.48万名学生、3726名教师受益。

  爱心包裹项目着力改善欠发达地区儿童学习和生活条件,2013至2020年期间,项目累计投入4.82亿元,惠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892个县(区)32771所学校的474.62万名学生。

  救灾扶贫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基金会先后参与了芦山地震(2013年)、鲁甸地震(2014年)、尼泊尔、西藏地震(2015年)、九寨沟地震(2017年)、玉树雪灾(2019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等多个灾害救援活动。2013至2020年期间,支出救灾款物6.41亿元,直接受益人数达661.48万人次。

  拓展大扶贫

  搭建全民公益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和特点,通过实施项目,不断扩大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捐受双方达成互爱互联互信互动。

  搭建专业平台,促进企业参与脱贫攻坚。自2012年起,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每年举办“捐赠人大会”,向捐赠企业、组织、机构和社会公众报告捐赠资金的实施项目、使用情况和效果,增进社会各界对机构的了解与信任,促进了捐赠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记者了解到,该基金会每年捐赠1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00家。为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基金会还举办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协作交流会”等一系列相关活动,汇聚更多资源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

  搭建公开透明平台,动员社会公众参与脱贫攻坚。基金会先后推出了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善行者公益徒步、善行100大学生志愿者劝募、加油月捐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平台,为公众参与脱贫攻坚拓宽渠道;启动短信、微信、支付宝等公益捐赠平台,方便公众参与捐赠;先后与阿里公益、蚂蚁公益、腾讯公益、新浪微公益等多个第三方建立公众参与脱贫攻坚项目的渠道、平台,拓展公众参与的形式和方式。

  据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基金会年度捐赠总额中公众捐赠占比逐年增加,到2016年后基本稳定在40%以上。目前每年基金会能够获得有联系方式且捐赠在100元以上的公众捐赠者超过10万人,公众捐款超过2亿元。

  巩固成果

  阔步新征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乡村振兴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阶段,基金会将持续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项目,保持并逐步增加在新长城、爱心包裹、顶梁柱公益保险、爱加餐、灾害救援、童伴妈妈等项目的资金投入,重点针对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人口开展相关项目。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将创新实施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围绕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实际需求,加快脱贫攻坚成果项目的创新研发和提档升级,开展加油未来-乡村教育整体提升项目。发起“活水计划”项目,支持西部地区社会组织发展,更好地引入和承接社会帮扶资源,拓展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截至2020年年底,该项目支出1923.47万元。

  第二,将大力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总结利用多年来形成的针对乡村发展问题项目经验,把百美村宿项目、善品公社项目打造升级,进一步扩展形成乡村振兴品牌项目,壮大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培育新型农民。

  第三,将持续开展国际爱心包裹、微笑儿童供餐等国际扶贫项目,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民间外交,展示中国形象。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