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企业CSR > 关注家庭建设,促进家庭幸福
关注家庭建设,促进家庭幸福

2013-05-2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徐辉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做《人民幸福“中国梦”——中国家庭幸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清华大学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景军做《家庭幸福指数国际对标研究》报告

配合“国际家庭日”中国行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5月15日零点,在新浪微博正式启动了《我的家庭之幸福时刻》晒照片活动

5月15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在北京开展了“——‘国际家庭日’中国行动”,发布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支持的《人民幸福“中国梦”——中国家庭幸福发展指数研究》和《家庭幸福指数国际对标研究》两个项目报告。

“国际家庭日”由来已久。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条件,加强在保护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各国政府、决策者和公众对家庭问题的认识并采取适当行动,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与进步。今年5月15日是第20个“国际家庭日”,主题是:推进社会融合和代际和谐。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以此为契机,共同发起“关注家庭建设,促进家庭幸福——‘国际家庭日’中国行动”,目的是通过宣传和纪念“国际家庭日”,倡导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重视家庭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推进幸福家庭建设。

仅36%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家庭“非常幸福”

为全面、系统地衡量和测度我国家庭的幸福发展程度,探寻进一步提升家庭幸福的有效途径,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开展了“中国家庭幸福发展指数研究”课题。于2012年8月—10月在全国抽取16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旨在反映宏观统计指标所不能反映出来的民众主观幸福感状况,主要涉及家庭成员在各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和主观感受。

在本次接受调查的9604人中,针对“您觉得自己幸福吗”这一问题,仅有3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非常幸福”,也就是说2/3的家庭未达到“非常幸福”水平。

总体而言,与其他家庭相比,幸福家庭的特征表现为:对家庭、婚姻、工作、闲暇的总体满意度更高;家庭更和谐(家人认为物质富足、感情沟通顺畅、与双方父母家庭和谐,性生活和谐,很少吵架);对孩子更满意(对孩子教育情况、教育程度和学习成绩都更满意);能够从家庭中获得更多支持(包括经济支持、精神支持、相互关心、相互信任);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和身体状况都更好(包括被调查者自己及其家人);对社会认同较高(包括社会信任、社会公平、社会歧视、人际关系、人身财产安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担忧程度等各方面);物质条件更好(收入更高,支出更低,住房条件好);家庭中的孩子幸福感更高(孩子感觉家庭富足,家庭成员相互关心,亲子关系良好,对自己的教育满意,不焦虑、身体好)。

尽管具备客观幸福条件的家庭已经占了相当的比例,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能够事事如意、主观幸福感非常强的家庭仅有三分之一,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幸福感不仅仅依赖于经济状况

报告认为,从国内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家庭幸福的感受和追求早已不仅仅依赖于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等客观因素,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代际关系等主观因素以及对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等更高层面的诉求对于家庭的幸福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构建一套有效的、完善的家庭幸福发展测量指标,对家庭幸福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探索其影响因素,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另一方面,幸福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结果判断。在幸福发展的过程当中,如果其他条件都相同,总有一些要素会对家庭幸福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这些要素聚集得越多,家庭幸福的可能性就越大。与单纯描述和判断家庭是否幸福不同,家庭幸福发展指数着重判断家庭是否具有向幸福家庭发展的趋势以及是否具备成为幸福家庭的各项要素,关注成为幸福家庭的可能性与能力而非描述现状,着眼于幸福家庭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通过对这些必要条件或是要素的综合考察,可以对家庭幸福发展进行判断,这些必要条件或要素具备得越多,家庭幸福的潜力或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构建中国家庭幸福发展指数,对测量家庭幸福发展潜力、反映家庭幸福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中国家庭幸福发展的能力,课题组以“着眼发展能力、主客观结合、逐级构建”为基本编制思想,综合以往较权威的指数编制方法加以改进,分别选取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在反复测算和检验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家庭幸福发展客观指数和中国家庭幸福发展主观指数,以期综合反映我国目前的家庭幸福发展的能力与潜力。

社会保障与政府救助是幸福路上“安全网”

报告的调查显示,部分家庭夫妻关系并不和谐,但有婚姻的家庭更幸福。本次调查显示,夫妻双方虽然没有达到对婚姻关系事事如意的程度,但在婚的家庭幸福感要高于离异、丧偶和单身家庭。

家庭内部、外部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家庭幸福的重要障碍。家庭幸福感与家庭的和谐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处于冷漠的状态,即使物质条件达到很高的水平,家庭的幸福感也不会有很高的提升。在家庭成员的关系当中,人们最为关注和头疼的依然是荧幕上长期充斥、茶余饭后屡遭热议的婆媳关系。

既患寡也患不均:低收入带来的窘迫和认为社会不公所带来的被剥夺感会对幸福产生巨大折损。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下,收入还是影响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尽管再好的经济条件也并不能保证家庭的幸福,但家庭的幸福也离不开基本的物质保障。调查结果显示,幸福感越高的家庭,收入也相对越高。

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原因,有房无房差别大。调查结果发现,幸福程度越高的群体,他们的居住条件自评分的均值就越高。

健康是幸福家庭的“基石”。身体是幸福的本钱,健康的家庭更幸福。重大疾病是家庭幸福的杀手。

良好的教育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子女受教育状况的满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家庭的幸福感。

社会保障与政府救助是幸福路上的“安全网”。社会保障体系是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也是保障家庭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所以群众会对社会保障体系有着很大的关注、期望和依赖,对其的满意度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程度。

工作与闲暇一个都不能少,收入和压力适中的地区幸福感更高。工作与闲暇都影响着家庭幸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难题,工作既是幸福的源泉,过量的乏味工作也是幸福的杀手。

四个方面提高健康素质

针对所调查的结果,报告也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从调查结果来看,家庭要达到幸福所需的要素日趋多元化,不仅仅注重客观的收入、住房、身体健康等基本保障,还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邻里关系、社会公平、社会信任、社会保障、社会歧视等更高层次的主观因素充满希冀;不仅仅注重家庭内部的吃穿用度、成员关系,家庭之外的邻里、社区和政府与家庭发生的各种联系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而在这些要素之中,很多要素都尚有改进空间。

报告认为,敲开幸福的大门需要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健康素质:

一、切实重视、关注健康并付诸生活实践。从认知上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本身就很重要。而这当中,尤为重要的是切实从改善生活方式上提升健康。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如抽烟、饮酒、锻炼、睡眠、压力管理、饮食、参加社会活动,等等。因而,个体可以考虑从以上方面进行调整,从而改善健康,提升幸福感。其中,环境实践在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往往是普遍的,而每一个人基于环保的实践则可以相当程度地改变其不良的健康后果。

二、完善普惠性、有效性、重预防的医疗体系。医疗体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线之一,它通过对疾病的防御与治疗深远地影响着千家万户。一个覆盖面广泛、布局合理、运行效率高、防治兼顾、能够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人们所共同需要的。

具体到我国,医疗体系应该缩减城乡差异,优化医疗资源的区域性/结构性布局,全面提高其覆盖的范围与水平;减少医疗报销的中间环节,提高医疗保障的效率;兼顾对疾病的有效治疗与防御,特别是进行经常性的例行体检,减少不必要的健康损失与经济负担;配套建设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设施,以在健康灾难面前能够灵活应对个人和家庭面临的健康风险。

三、培养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专门人才进行专业的社会干预。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合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健康挑战。不同于常规疾病,这些健康相关问题需要特殊的专业性人才来解决,其中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被认为是有效的专业干预。因而,培养心理咨询、社会工作人才,是人们追求健康与幸福的社会需求。

四、强化面向家庭需要的、依托社区的休闲健身和康复照料功能。社区是人们家庭生活的重要空间,也是人们邻里关系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生活中,社区能够非常便利地满足人们的健康与幸福需求,政府可以在社区层面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休闲、照料与康复设施建设。比如,通过增加健身设施、以家庭为单位的休闲娱乐场所,配套建设社区护理、照料与康复点,从而能够防治并行地改善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并提高家庭幸福感。